问题是,这也等同于否决了轰炸机的作战价值。
这就是,只要能够携带巡航导弹、并且把巡航导弹发射出去的战机,都具备取代轰炸机的价值。
当时,就有人提出。完全可以研制一种运输机型的轰炸机。这种飞机并不需要很快的飞行速度、也不需要很大的飞行高度,甚至不需要自卫能力。其主要任务就是充当巡航导弹的载机,运载巡航导弹在离敌国一千公里的地方巡逻,在接到命令之后,把携带的巡航导弹投射出去。
说白了,一架经过改装的运输机就能成为巡航导弹载机。
显然,这意味着空军没有任何理由耗费巨资去研制性能先进的轰炸机,甚至没有理由保留已有的轰炸机。
要知道,轰炸机的飞行费用比运输机高得多。
即便是以皮实著称的H-56,其每小时的飞行费用都是当时大型运输机的三倍,维护费用为大型运输机的四倍。
事实上,有人走得更加极端。
当时中**方的一些年轻军官认为,与其保持规模庞大的轰炸机群,不如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
所幸的是,这种极端观念不可能得到中国政府采纳。
关键就是,如果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还不如直接部署弹道导弹,因此巡航导弹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这样一来,问题又饶了回来,即以巡航导弹废除轰炸机,然后用弹道导弹废除巡航导弹,最终使中国的战略威胁力量完全依靠弹道导弹,而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问题是,巡航导弹的出现,确实降低了轰炸机的存在价值。
最为受伤的,显然就是H-82。
原因很简单,在同样使用巡航导弹,而且以战略威慑为主的情况下,H-82的实际作战效率是低于H-56的。这就是,两种轰炸机的内部弹舱容积相同,携带的巡航导弹数量完全一样,而H-82的结构重量更大,因此在执行作战半径相同的打击任务时,H-82的作战费用高于H-56。更要命的是,H-56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装备规模巨大,在装备与维护等方面早已形成规模效应。
显然,对中国空军来说,用H-82取代H-56执行战略打击任务,没有半点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H-82在空军中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轰炸机不仅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