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冀州鼎在传递的信息,”张牧野激动地说,“它想让我们找到四种息土的真正来源和能量特性。或许我们能借此揭开古代文明与宇宙之间的秘密!”
在这股激励的力量下,众人决定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敦煌的古籍,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识,寻找与冀州鼎、四色息土及其能量特性相关的线索。他们的心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希望,知道这一探索可能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就在此时,周围的空间似乎开始扭曲,冀州鼎留下的绿光又在众人心中闪烁,仿佛在鼓励他们继续前行。随着心中的力量积蓄,众人齐心协力,誓言解开冀州鼎的秘密,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李青莲的眉头紧锁,面对张牧野的激昂发言,她忍不住插嘴:“张牧野,你说冀州鼎是能量的载体,这实在是太过主观了。它的消失,未必意味着某种引导,或许只是历史的无情淘汰。我们不应该陷入这种幻想中!”
孔安宁在一旁轻咳一声,试图平息气氛,但他内心却也对李青莲的话感到一丝不安。“李青莲,冀州鼎的消失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张牧野的想法或许不是完全错误。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质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之间的联系,确实存在深厚的渊源。”
李青莲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但这种联系不能只建立在假设之上,难道我们要为了几道色彩和一些模糊的象征意义而全盘接受张牧野的理论吗?我们需要证据,实实在在的证据!”
“但也许,正是这种没有证据的探索,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深的真相。”孔安宁反驳道,目光扫过众人,试图寻找认同的目光,“我们在面对四种息土的可能性时,是否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开放性?冀州鼎既然与能量连接,那它的秘密就一定值得我们去探寻。”
李青莲感到内心的不安在涌动,她沉默片刻,低声说道:“我承认,我也想要找到真相,但我们不能盲目追随不确定的方向。这样只会让我们迷失。”
张牧野见状,心中暗自着急,立即说道:“我并不是要让大家盲目追随,而是希望我们能一起深入研究,找到冀州鼎与四种息土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索,更可能是对未来的启示!”
就在李青莲和孔安宁的争论愈演愈烈之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连周围的光线都在为这场争论而凝滞。张牧野眉头紧锁,心中苦思,不知如何平息这场争吵。
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