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之中,数千名穿着宇航服的克隆体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将一个个部件拼装起来。
大地之上,一艘艘飞船起降,将一箱箱的建材运到太空之中。
一切都井然有序,虽然忙碌到了极致,效率高到了极致,却丝毫没有混乱,更没有配合失误之类的事情发生。
一艘飞船一次运输便会消耗15吨左右的燃料。一天三次,就是45吨。现有飞船数量约220艘,那就是每天约一万吨燃料。
并且,伴随着飞船数量增多,这个数字还会迅速暴涨。
组装生产线上,一艘又一艘重达30余吨,加满燃料质量便达到50余吨的庞大飞船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又迅速投入到运输业务之中,一刻都不会耽误。
发射场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飞船在起飞或者降落。
因为起降过于频繁的缘故,起降场的大地甚至都被烧到有些玻璃化。
在全力扩大飞船数量的同时,李青松还在同时做着另一件事情。
飞船多了,耗费的燃料自然就多。
现有的燃料储备不够,必须要将甲烷与氧气的生产能力提升到现有的百倍以上!
于是李青松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立刻扩大飞船产业链的生产力,在最短的时间里,造更多的飞船出来。
同时,造更多飞船,以及频繁使用这众多飞船,其本身也是一种寻找隐患,寻找缺陷,寻找升级优化方案的过程。
这一刻,李青松所拥有的几十座精密机械加工厂全部转产,投入到了生产飞船零部件的任务之中。
而这仅仅只是现有十几个发射场的其中一个而已。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又一个被打包成箱子的空间实验室建材被运到了太空之中,以每秒钟约900米的速度围绕着洛神星运转。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条新的飞船组装生产线,在总计上百座精密机械加工厂、数座高可靠性芯片工厂,以及众多连接件、塑料膜、屏幕、橡胶、探测器、控制器等工厂的同时全力生产之下,短时间内产能便暴涨到了每天四艘飞船的程度。
别看每天四艘似乎很少,但要知道,这可是集李青松当前阶段各方面最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大型机械装置,其复杂程度、精密程度,根本不是一列火车、一座工厂之类可以比拟的。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