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此以往,沈念必然前途无量。
……
五月十六日,又到了“上视朝”之日,沈念轮值记撰起居注。
近四更天。
沈念便从被窝里爬起,匆匆奔向皇宫。
早朝。
逢三、六、九,一旬三次,一月九次,甚是辛苦。
有距离皇宫远的官员,需要穿过大半个京城上朝,不到三更天就要起床。
但这已经比明初好了许多。
当年,劳模老朱,那是一日两朝。
除了早朝日日有,上到六部尚书,下到九品小京官都要参与外,黄昏傍晚,若有大事,随时都要召开朝会。
每次都是数千人。
而到了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规模更是无比盛大。
不过。
那时的朝会,是皇帝现场办公,真正解决事情的。
而现在已变成了一种仪式。
真正解决事情的,是内阁的票拟与司礼监的批红。
每日常朝,君臣都是照本宣科,走走过场。
像上次国子监司业周子义突然在朝堂上奏言事,一年都不一定发生一次。
很快。
百官就位,足足有近千人。
其中有一半都是站在皇极门外的空地上,殿内的朝会与他们没有一丝关系,甚至都听不到。
他们只是凑个人数。
沈念站在御座东南,胸膛挺得笔直。
当下,五品以上和被宣入朝者才有资格参与朝会,共计近千人。
沈念不算参朝官,而只是起居注官。
他也瞌睡,但不得不站得笔直。
因为鸿胪寺的礼官和都察院的御史就站在一旁监督,一旦发现谁有失礼之处,便会随手记录,归入考绩。
沈念站在那里,从他的视角望去。
官员们都是意兴阑珊。
早起毁一天,在这些官员们的身上不断应验着。
很快,行礼完毕,常朝正式开始。
有奏疏是六部的尚书、侍郎宣读,有奏疏是鸿胪寺的礼官代读。
随后,小皇帝须一一回复或内阁代为回复,大多都有章程,念出来即可。
真正需要现场处理的事情很少。
……
眨眼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