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策如何?”李亨问道。
“以太子身份主政,坚守长安,收复东都。”李泌十分干脆地回答。
“同时,召陇右、朔方、淮南等节度使起兵前来会战,或有可为。”李泌将目光投向李亨,接着说道,“但是,圣上巡幸蜀中,如天有二日,名不正,言不顺,朝中各方势力或观望,或徘徊,或有别念,恐生肘腋之患。
如果谗臣趁机进谏,离间圣上与太子,如此,太子殿下危矣。
太子殿下不稳,就是我大唐不稳。”
李亨看了看李泌,若有所思。
“因此,山人以为,太子殿下应因天下之失望,登基为帝,早定大义。”李泌铿锵有力地说道,“一则可以凝聚各方人心,避免群臣观望徘徊。
二则可摆脱当前名不正言不顺的困境,以皇帝之尊发号施令,调度各方更为顺畅,不再受诸多掣肘。
三则可昭示天下,大唐绝不屈服于叛军,新君将带领大唐子民与叛军奋战到底,重振大唐昔日之雄风。”
李泌起身,单膝跪地,恳切地说道:“请太子殿下早定大计,切不要辜负了天下苍生!”
李亨听后,心中不禁一动,李泌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
但是,他还有顾虑:“先生此议虽然有理,但父皇尚在,本宫若是贸然登基,一则名不正言不顺,二则恐落不孝之名,被天下人耻笑。”
李泌站起身来,摇摇头,缓声道:“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非寻常可比。圣上巡幸蜀地,数千里之遥,如何掌控局势?殿下留守长安,若不能及时正位,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御敌?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请殿下为大唐社稷着想,为黎民百姓着想。
待日后平定叛贼,再迎回圣上,也可以全殿下的一片赤诚之心,天下人也必能谅解殿下的苦衷。
如今天有二日,山有二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殿下早拿主意。”
李亨陷入了沉思。
历史上,李亨退到灵武之后,在裴冕、杜鸿渐、魏少游、崔漪、卢简金、李涵等人的劝进之下,自立为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历史上的李亨就是这么干的,自己一个熟读历史的现代人,为什么反而患得患失呢?
平心而论,他对李亨自立为帝这一节是有看法的,因为无法解决政治合法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