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有一人前来辩经(5/6)
底色 字色 字号

四十五 有一人前来辩经(5/6)

就了今文经学,左氏春秋成就了古文经学。

    也因此,古文经学本身就和谶纬之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你要谈论古文经学,谈论左氏春秋,基本上无法回避谶纬之说。

    至少在东汉一朝回避不了。

    而袁树几度公开表示他不读谶,虽然这和他出身阀阅高门的身份有点联系,但是问题在于你是在古文经学关西大本营学习古文经学,你居然不读谶,甚至还要否认谶纬在政治、学术中的地位。

    你这是在干什么?

    另一方面,对于孟子的一些民本思想、仁政思想,袁树也不会刻意曲解。

    好东西那就留下来,原原本本老老实实的注解,讲究盛世仁政之道,告诫君主不能肆意妄为,否则必将遭遇灾祸。

    以此为突破点,将孟子一大通仁义道理的宣扬全部魔改为对致良知的宣扬,对梁惠王的批判也主要集中在梁惠王只是听却并不行动起来这一点上。

    由此,就能得出梁惠王的失败在于他只是知道良知,却不去做。

    不做,等于不知。

    袁树把梁惠王和虞舜做了对比,用致良知的虞舜降维吊打不致良知的梁惠王,在顺应孟子批判梁惠王、褒奖虞舜的基调之上,硬生生把“致良知”的概念掺了进去。

    由此实现了自己的魔改,成就了知行合一对知而不行的全面胜利。

    这是一方面的。

    梁惠王。

    孟子对虞舜是真爱,对梁惠王就是真恨了。

    他把梁惠王是从头批判到脚,一点情面都不留,所以袁树感觉孟子对梁惠王肯定是有偏见,梁惠王和孟子之间一定有很多的争论和不愉快的经历,使得孟子久久记恨于梁惠王。

    不知,自然什么都办不到。

    最后当然会失败。

    袁树对此注解为孟子是在打比方,着重讲述致良知的重要性,把仁政贯彻下去。

    百姓得到了富足,自然会保卫自己的财产,这个时候秦国和楚国派兵来进攻,百姓和国君就站在了统一战线上,百姓自然会奋起抗击秦、楚。

    那么这个反面教材是谁呢?

    现成的。

    人家国君担心秦国、楚国和齐国的三重压迫,你却只说魏国本身而不提其余三国,搞得和魏国之所以被攻打全都是自己的错一样,这种受害者有错论放在当时实在是不合时宜。

    所以在注解关于梁惠王的篇章时,袁树就不得不进行大规模魔改,将孟子的意思

本章第5页/共6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