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审稿(1/5)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十二章 审稿(1/5)

    后来,李十三为了民间技艺不失传,在皇家派出追兵围剿他时,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住剧本,让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大义凛然的背后,是华夏乡村文人桀骜不驯的铮铮风骨。

    全篇三个故事,约莫两万多字,作者通过不多的文字,却将李十三清贫,却又悲壮的一生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通读一遍后,朱胜昌又看了下小说的名字《李十三推磨》。

    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将历史典故与乡野传说有机融合在一起,将民族风情和英雄情结巧妙地交织在他简洁明快的叙述里,虽然不符合《当代》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新杂志第一期征稿,却也没有严格要求题材。

    这么好的稿子,不能错过了!

    将手中的稿件放到桌子上后,朱胜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从这部里他感受到了那种来自黄土高原的独有气息。

    充满慷慨悲凉,充满家国情怀,充满英雄豪气!

    这让他想到了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作家,那就是陕地的著名当代作家,柳青。

    那位去世的老作家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莫不是,这位作者是柳老的弟子?

    即使不是,大概也是陕地的知名作家吧。

    陕地的作家,他大概也知道一些。

    朱胜昌下意识翻到信封,他猜测大概就是哪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的投稿,信封的地址却否定了他的猜测——阳平县高中三年级姜玉楼。

    看到这个名字朱胜昌愣住了,如果是成名作者他还能理解。毕竟手稿文字虽然略显稚嫩,却也不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所能驾驭的。

    可是结果这份手稿的作者却是陕地阳平县的一位高三学生?

    它甚至不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写的!

    国内的高三学生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了?

    是他最近太久没有关注国内的教育了,不知道国内的教育水平了,还是阳平县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太高了,能教导出一位有着作家笔力的高中生了?

    这意外的发现,让朱胜昌编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会不会是写错了呢?

    比如姜玉楼其实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亦或者是教职员?

    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肠刮肚,脑海中却没有一个叫做姜玉楼的陕地作者。

    朱胜昌挠挠头,放下手稿,伸长脖子问对面的老编辑,“老

本章第1页/共5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