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审稿(2/5)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十二章 审稿(2/5)

孟,你记不记得阳平县有位叫姜玉楼的作者?哦,或者陕地全省叫这个名的也行。”

    说不定是陕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阳平县采风挂职,刚好教的高三,然后写了这篇投稿。

    许多作者外出采风是常有的,有的作者有关系,可以到省里或者县里挂职,方便写作。比如有到政府办公厅挂职的,也有在工厂挂职的,在学校挂职的也不是没有。

    有些作者水平高,教个高三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问题。

    “姜玉楼?没什么印象?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老编辑孟国伟想了想说道,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孟国伟也是老资历了,在《工人日报》当过编辑,后来在《人民文学》当编辑,认识的作者数不胜数,但是朱胜昌提到的人民,他却完全没有印象。

    连老孟也没有印象吗?

    朱胜昌挠挠头,不过还是将稿子递了过去,“老孟,这是一份给咱们杂志社的投稿,水平相当高。初读之后,我还以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我看着没问题,虽然不太符合咱们《当代》杂志的风格,但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我觉得可以通过审核,你在看看,提提意见。”

    小说的刊发、出版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的,最后拍板发表需要经过编辑部开会,由主编最终拍板。

    他审核通过不顶用,还需要其他编辑审核通过,最后还要上会呢。

    孟国伟也有审核的权利,甚至因为他的资历深厚,他看过没问题的话,基本上就等同于过关了,可以直接把稿子递到编辑部的主任兼主编秦昭阳手上,能过他这一关,只要秦主编不反对,这篇稿子就基本上发表定了。

    之后在会议上走个流程就行了。

    朱胜昌的举动有点不合规矩,一般来说都是看完一批投稿然后将所有通过审核的稿子再一起交给他复审才是,不过偶尔遇到非常出色的稿子,也不是不能破例,孟国伟接过稿子,认真读了起来,这一看就入了神。

    许久之后才抬起头来,赞道:“老朱,这篇稿子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文笔尚显稚嫩,尤其是前篇和中篇,但读到后篇,作者怀着悲悯的情怀,通过故事情节的激烈反转和突变,去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气质,将这段悲壮的故事诠释得分外凄美。李十三的命运虽然凄苦,但他身上所迸发出的那份温情和豪气,却闪耀着熠熠的人性光辉,读来令人动容。纵览全文,小说所揭示的华夏乡村民族精神与气质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那……老孟,你看这篇稿子

本章第2页/共5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