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文汇报》两家南北的报纸,纷纷就《中国文学》这部影片发文,并缅怀茅公。
江弦这天听王濛说,有人在文化部里提议,准备给他们这部影片颁个奖。
江弦把这事儿跟张艺谋、顾长卫他们一说,一帮年轻人直接兴奋的跳了起来。
《中国文学》真的成了!
张鑫炎给江弦讲的很细,他怕江弦处理不了轻喜剧。
如今轻喜剧的风格在香港比较流行,算是当下香港电影的主流。
而倪匡的剧本也就值5万港元,张鑫炎至少给江弦3万港元,这个价格可以说诚意十足。
当然,是《少林寺》写得好的情况下。
“张先生,那我们来聊聊剧本吧。”江弦吸了口烟,不动声色的转了话题。
更何况,张鑫炎在香港找个编剧,本来也要花这么多钱。
张鑫炎也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在香港已经习惯了这样商业化的谈判节奏。
他先是给江弦概括了下《少林寺》的整个故事,然后说:“这个故事的剧本太正了,我想把他改成一个轻喜剧的风格,能让观众们笑出来的那种.”
黄霑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一份俗、一份野、一份狂、一份真。
眼前这个年轻人同样如此,不仅有才华、有信仰,更有着属于他的那份傲气。
张鑫炎太懂这类人了,他们都是那种,你可以不认识他这个人,可以没听说过他,但你看到他的作品一定会扑通跪下。
他当然不觉得自己这么做会显得市侩。
希望自己能与香港的编剧受到同样的待遇,这是为了追求公正,怎么会市侩?
要知道香港那边儿商业化严重,编剧没地位,倪匡的剧本稿酬一向是香港编剧的天花板。
不少编剧感叹说:“是倪匡提高了编剧的薪酬,不然,剧本在电影制作费中,是不成比例的。”
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不容置疑的知识分子气质,但神态却不像大部分知识分子给张鑫炎的印象一般淳朴,眼睛里闪烁着深邃。
张鑫炎想起号称“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
张鑫炎心中有了决定,“你想要香港的薪酬当然没问题,只要你的剧本能让我满意,我可以给你比《霍元甲》更高的薪酬。”
《霍元甲》当时徐小明给了九千块人民币的薪酬,按照汇率,这会儿的一元人民币相当于三港元,也就是将近三万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