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这就叫才思敏捷(3/6)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64章 这就叫才思敏捷(3/6)

 “比《霍元甲》更高?”

    朱琳眨了眨眼,惊讶的看向他,“三万块?”

    江弦点了点头。

    朱琳瞥他一眼,满脸不可思议,小声感叹,“这给香港人写剧本这么赚钱,你以后还写么?”

    “当然写了,我写又不是纯为了钱。”江弦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说。

    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是钱也买不到的。

    接了张鑫炎的任务,江弦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创作起《少林寺》的剧本。

    只有这天,他放下笔,和朱琳一起等在电视前,调制央视频道,到了晚上八点钟的黄金档,荧屏变成蓝色,伴随着激昂的音乐。

    荧屏的左上角写着:

    “中央电视台”

    荧屏正中则是节目的名称:

    “《中国文学》

    第一集《半生风雨燃赤炎,时过子夜灯犹明》”

    影片开始的干脆利落,场景是一间屋子里,一位先生颤颤巍巍坐在椅子上,穿着无领的毛线开衫,身形消瘦,但精神尚好。

    旁边显示出一行字,介绍其身份:茅盾,沈雁冰。

    一个警卫员剥了橘子递给他,茅盾同志津津有味地咀嚼着。

    画外音问:“茅公,你的牙齿还好呀!”

    他说:“假的。”

    画面一转。

    1926年,上海。

    天空下着雨,画面昏黄,夹杂着雷声。

    一条里弄中,镜头紧跟着一对撑伞男女的背影。

    “记得八月里一个晚上,我开过了会,准备回家。

    那时外面下雨,没有行人,没有车子。

    雨点打在雨伞上腾腾的响,和我同路的是我注意着的女性之一。

    刚才开会时,她说话太多了,此时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红光。

    我们一路走,我忽热感到文思汹涌,要是可能,我想那时在大雨下也会捉笔写起来吧。”

    (旁白)这是茅盾回忆处女作《幻灭》创作灵感触发时讲到的一个场景,时间是20年代,地点是上海。

    那时候茅盾还是沈雁冰,他从事的是一项危险的事业,革命。

    他有一个同样危险的身份,dang员。

    这集影片一共分七个篇章:启蒙之光、革命之涛、笔墨之声、抗争之途、文化之使、回忆之境、晚霞之晖。

    以事件为点、时间为轴,全面的展示茅盾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章第3页/共6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