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点了点头,从挎包里取出那篇《高山下的花环》。
的故事本身很感人,但在艺术性上有所欠缺,江弦对这篇做了一定程度的翻新,这才拖延了这么久。
“来,先上来喝杯茶。”张守仁拉着江弦往《十月》的编辑部去。
《十月》虽说是嗡嗡嗡以后创立的第一部大型文学期刊,但一直到去年才获得了正式刊号,以“文艺丛书”名义出版的正式期刊双月刊,每年6期,每单月10号发行。
“十月”绝对是个好名字。
“十月”在人类历史上闪耀着异常灿烂的光辉。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发生在十月,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发生在十月,就连嗡嗡嗡也是在十月这个月份被终结.
张守仁给江弦拎了把椅子,又给他倒上一杯高末儿,将江弦的稿子铺在桌面上。
“前面修改过没有?”
“改了一点点。”
张守仁捧起稿子,看了一遍改动的地方,肯定说。
“嗯,比上一版写的更好了,这下我可要好好看看了。”
“我就先回去了。”江弦起身。
“那我就不去送了。”张守仁笑了笑,“我已经迫不及待要看看后面是怎么写的了。”
“等你的消息。”
江弦走后,张守仁捧着《高山下的花环》稿子,很快看的入迷。
《十月》的编辑部人并不多,走廊不时传来走路的声响,但并不妨碍张守仁沉浸在《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当中。
《高山下的花环》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谢晋所改编的电影即便在后世看足够经典,国战战争片天花板,水平远超《集结号》《八百》。
而这部电影的原著,更是现代中国文学无法绕过的一篇代表作,与电影同名《高山下的花环》。
另一时空中,《高山下的花环》一经发表便掀起巨大轰动,作者李存葆一举成名,被七十多家报纸全文连载,五十多家剧团改编上演,创下单行本180万册的印刷量。
甚至树哥自费购买了两千册,赠送给了南方的战士们。
在文学角度来看,《高山下的花环》也贡献卓越,开了以悲剧形式反映战争和军营生活的创作先例,是军旅的一个决定性突破。
从这篇开始,军旅的创作在题材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蒙生带领着九连全体同志和我,抬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