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前镇中学只有35个名额能报考一二中,刚好挤满挤满一班车。
而且这35人的中考考场单独设在一二中,镇上到县城相隔100里有专门的班车接送,并由他们本校的老师亲自监考。其它地方的考生就算分数达标了也不招。
一句话,中考不是一二中考场考的,人家信不过你的真实成绩。
就是这么的牛气!
见他真的浪子回头,杨应文后面好几次主动跟他搭话,并向他道了歉,两人的关系莫名得到了缓解,并在读高一时恢复如初。
曾经就此事,他借着酒醉问过这马尾辫姑娘:“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
杨应文反问:“你是不是记恨过我?”
他想了想,坦诚给出答案:“恨算不上,但心里耿耿于怀。毕竟以前咱们的关系那么要好。”
杨应文盯着杯中酒,良久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脑子一热讲那话,可能是恨铁不成钢吧。初一的你实在是太让我失望了。”
后来他之所以抛弃公务员铁饭碗不要,下海经商,就是受她的不停蛊惑。
说起来杨应文这名字还有一段趣事。
她妈妈在怀她时梦到了文曲星下凡,醒来后她妈妈那个激动地嘿,逢人就说肚子里肯定是个男孩,肯定读书厉害。
结果么,显而易见只对了一半,是女孩,但读书确实猛得一塌糊涂。
而取名“应文”,就是祈祷好梦照进现实,应验文曲星之意。
可能是缘分到了吧,初中三年两人都在125班,仍旧是同班同学。
有一次英语课后,蒙头蒙脑的李恒抱着谦虚的态度向这姑娘请教:
由于一个多学期没怎么用心读书,李恒辉煌不在,成绩一落千丈。
记得初一年纪有15个班,大概千把来人,他的成绩在学校排名250往后。这还是仗着数学天赋好,几乎每次满分的结果。
而同瞩目的数学相比,英语却显得无比凄惨,从没及过格不说,最高分是53,就这还一半是蒙的答案,真真是记忆尤深啊。
经过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其它科目还好,慢慢能追上来。
只是英语,哎,老犯难了,他就犹如一个油盐不进的霜打茄子,总是摸不到入门诀窍。
而杨应文的英语很猛,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