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诉衷情(2/3)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四十四章 诉衷情(2/3)

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韩熙载和徐锴看完之后,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严重的惊讶之色;这首词可别刚才那首意境强多了,此等才情,绝非寻常士子啊。



    而这徐锴正是南唐读书人中的学识渊博之辈,脾气也特殊,在李昇时期对科举制度颇多不屑,据后世五代史中《徐锴传》所载:“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

    这句简单解释就是:徐锴对当时烈祖以法律取士的行为,自觉对文人耻辱,不屑一顾,关上门在家研究学问,不求仕途。

    



    徐锴对苏宸那自成一家的“瘦金体”毛笔楷书,印象深刻,颇有唐朝褚遂良、薛曜的笔法传承之遗风,只是更加特殊,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天骨遒美,给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

    “苏宸公子年纪有多大,可曾参加去年的科举秋闱?”徐锴心生爱才之心,饶有兴趣问道。

    苏宸尴尬,摇头道:“没有参加,其实我……只是个州府书院的生徒身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



    南唐的进士科,沿袭唐代余习,诗赋为科考的主要内容。

    不过,南唐三位帝王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有所不同,因此考试内容也有一些变化。比如烈祖李昪在位时,重视儒吏,以经义法律取士为官,力图革除武人为官之弊。登基不久便下诏曰:“前朝失御,四方崛起者众。武人用事,德化壅而不宜,朕甚悼焉。三事大夫其为朕举用儒吏,罢去苛政,与民更始。”

    李昇在经义基础上,更重视以法律取士,成为烈祖时期科举考试的新趋势。但此种趋势并未得到发展,因为李璟、李煜都是钟爱文学之人,更喜欢以诗赋取士,所以李昇归西之后,便取消了这种律法考试内容。



    这是唐教坊曲,由晚唐温庭筠取《离骚》中“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那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但是写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他的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肄业生徒?”徐锴有些惊诧,州府有书院,在书院学习

本章第2页/共3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