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孜孜不倦(2/3)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1章 孜孜不倦(2/3)

    如果他但凡前世上点心,那他就知道哪怕到了近现代,在开国之初的逃兵数量也不在少数,甚至在报告中出现过一个地区逃亡两万有余的记录。

    不过对此,大部分将领都是从担心变得逐渐放心。

    近现代都如此,更别提明初军户了。

    虽然明初军户待遇不错,往往能在驻地得到二十亩至一百亩的屯田,还拥有包括“月粮”和“行粮”的军饷,但同样他们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一户军户中,除了担任军士的父外,其余诸子也会被授予余田。

    一户军户要先耕种卫所的军屯田,然后才能种自家的余田。

    前者的五十亩军屯田所产粮食,仅有十二石属于军户,而后者的余田不论多寡,都要承担每亩一斗二升的征粮,接近民户征粮的四倍。

    除此之外,一年下来虽然还有二十四斤盐的福利,但要命的是他们还得做好随时被移民的准备。

    这样的条件下,洪武年间一百八十万军户中逃亡数万户也能接受。

    不过以朱高煦过往查阅的府军制度来看,军户子弟往往大多三代而满,四代则逃。

    如今的洪武朝军户大多还在第二代,第三代还没有成长起来。

    一旦这第三代子弟成长起来,那卫所制的崩坏也就要开始了。

    不管怎么样,日后大明都得像大唐一样转为募兵制。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对傅友德作揖:“小子受教了。”

    “好了,你还有甚不解的东西,都一一道来,我给你解释。”

    傅友德见朱高煦听得进去,当即也来了兴致,毫无保留的询问起了他。

    朱高煦见状也高兴,连忙将自己不解的问题一一抛出,并在傅友德的解释下逐渐明了。

    即便时间一点点逝去,太阳一点点西斜,却也无法打断朱高煦如海绵般吸取知识的举动……



    【丙子,大都督府言:“自吴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终,军士逃亡者计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诏天下诸司追捕之。】

    在这段简短的记载中,明军从朱元璋受封吴王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的时间里,全国军士逃亡数量已经达到了四万七千九百余人。

    



    强压着脾气,傅友德勉强挤出一个笑脸:“你说它是游记,那其中的军情记载呢?能否算作兵类的丛书?”

    “这个……”朱高煦看出了傅友德的勉强,连忙改口道:

 

本章第2页/共3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