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瑄形容了一下云南军户的生活,在朱高煦听来,算不得好,但也不至于饿死人。
按照王瑄的形容,军户们屯田种出的粮食都归卫所,但同时卫所又会承担一定的口粮,额外还有十几二十亩余田产出,算下来每个军户一年能收入三、四十石左右,折算铜钱也就是十贯上下。
不过,军户要种六七十亩地,因此家里的人口必不可少,因此吃的也多。
因为需要劳动力,所以不停地生儿子,而儿子长大后,原本卫所定额的田地就不够产出一家人的吃食了。
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前世自己在大学上课时学过,洪武年间的卫所逃户不在少数。
尤其是到了宣德、正统年间军户人口骤增后,军户所种屯田得出的粮食根本养不活自己,每年逃役的军户少则万许,多则数万。
从王瑄口中,朱高煦对卫所军户的生活和卫所制度有了一个见解。
总的来说,卫所制的一些缺点会随着军户人口增加而不断放大,除非大明能不断发新的屯田和余田给军户,不然军户逃亡是迟早的。
就这点来看,卫所制与南北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差不多,不过……
“笃笃!”
正在朱高煦想着卫所制的优缺点时,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那就下一斤吧,我有些饿了。”
朱高煦将干米粉掂量了一下,随手丢到了一旁的木盆里。
这几天他除了必备的读书外,其它时候都在和杨展、王瑄练武,闲暇时去东边的秦淮河上游游泳来解暑。
“殿下,您真的不担心?”
杨展望着走向厨房的朱高煦,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这么从容。
朱高煦走进厨房挽起袖子,在簸箕之中拿出了一把干米粉。
“我吃三两!”王瑄在吃饭的事情上倒是尤为积极。
“二两吧……”杨展回了一句,还想说些什么,但看到朱高煦波澜不惊的模样,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闭上了嘴。
在院子的水井边上,王瑄和杨展二人则是刚刚把洗脸水倒入旁边的水渠里。
杨展在担心朱高煦,而王瑄却对着朱高煦有信心。
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提着水壶走回了厨房。
要知道,如果朱高煦能一鸣惊人,那他或许能成为诸藩子弟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