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根据这套理论。中国海军不但保留了航母,而且确立了以发展、建造超级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建军思想。
在冷战期间,中国海军没有建造吨位低于七万吨的航母,而且在超级航母陆续服役之后把大战期间数量众多的舰队航母送进了拆船厂,或者是改造成了两栖攻击舰。最终建立了一支完全以超级航母为核心的水面舰队。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拥有六艘核动力超级航母、七艘常规动力超级航母与两艘常规动力大型航母,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初,淘汰了所有的常规动力航母,仅保留了十一艘核动力超级航母。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计划建造的全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说白了。在打造以超级航母为核心的超级舰队上,中国海军从来没有动摇过。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建军思想就没有这么坚定了。
大战结束之后,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国海军的重点都是潜艇,即在维持已有水面舰队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潜艇。
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国海军才认识到,潜艇并不是万能的。
当然,这个认识与菲律宾导弹危机有关。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海军几乎倾巢而出,全面封锁了菲律宾,拦截了所有前往菲律宾的船只,包括运载着导弹与核弹头的帝国船只,而帝国海军在这场危机中却无所作为,仅有两艘潜艇秘密到达菲律宾,根本没有动摇中国海军的封锁行动。危机的最终结果是,帝国海军答应撤走部署在菲律宾的导弹与核弹头,而中国则象征性的承诺不在土耳其部署核弹头。这场危机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际声望遭受了战后最严重的打击,而帝国当局则认为,导致帝国在危机期间难以有所作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
显然,对帝国海军来说,这不算坏事。
一九七五年,帝国海军开工建造了战后的第一级航母。
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航母。
虽然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建造了“齐柏林”级舰队航母,而且前两艘均在大战结束之前完工,而通过建造“齐柏林”级舰队航母,帝国的造船厂掌握了很多与建造航母有关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但是受帝国海军在战后的发展影响,帝国造船工业在大战期间积累下来的建造技术几乎全部荒废掉了。
到帝国海军打算建造航母的时候,别说技术工人,连合格的工程师都没有几个。
当时,帝国的船舶工程师甚至需要通过翻阅中国在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