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八零年,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才开始加速。
这就是,在一九七九年,代号“暗星”,后来被赋予J-711的隐身战斗机完成首飞,而且其隐身设计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J-711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战斗机,从编号上就看得出来。中国空军的战斗机编号一直以定型年份为主,如果同一年有几种战斗机定型,则按照先后顺序赋予第三个数字编号。按照这个标准,J-711应该是在一九七一年定型的第一种战斗机,可是其首飞时间在一九七九年,而且正式定型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中国空军没有赋予这种战斗机正确的编号。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保密,即通过错误的编号,让敌对国的情报机构搞不清楚这种飞机的来历。
通过J-711,中国空军不但证明了雷达隐身的可行性,而且掌握了更多的隐身技术。
只是,J-711取得的成功,不可能被复制到轰炸机上。
主要就是,J-711采用的是多面体反射隐身技术,即通过把机身外表面设计成复杂的多面体结构,让每一个面反射的电磁波都足够弱,从而让敌人的雷达难以从大量的杂波中辨别出反射的电磁波,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为此,J-711几乎损失了所有机动性能,而且非常难以控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根本就无法驾驶这种战斗机起飞。此外,J-711的性能也极为糟糕,最高飞行速度只有零点八马赫,最大飞行高度不到一万五千米,最大允许过载只有五个G,而起飞滑行距离长达一千四百米,着陆滑行距离也有一千一百米。为了实现全面隐身,J-711配备的是两台没有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而且只能在机身弹舱内携带两枚一千公斤级炸弹,其主要传感器是一部红外成相仪,并没有配备雷达。
显然,J-711根本算不上是战斗机,而是一架典型的攻击机。
更重要的是,J-711的雷达隐身方式,不可能用在大得多的轰炸机上。说白了,如果把J-711放大十倍,那么其雷达发射型号就将增强到足够被敌人的防空雷达发现的程度,也就失去了雷达隐身能力。
所幸的是,在研制J-711的时候,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发现了更多的雷达隐身手段。
这就是,平滑过渡的机身同样具备雷达隐身能力,而且只要外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