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直到一九九二年。都没有任何一种由其他国家研制的战斗机在性能上超越、甚至是接近J-80A。
也就是说,J-80A的性能优势确实保持了十年之久。
当然,到一九九二年的时候,J-80C已经批量服役,连专门以对地打击为主的J-80G都已经加入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J-80是一个象征。即中国在航空领域技术大爆发的象征。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中国通过在基础技术上的巨大投资。终于在军用航空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丧失了技术优势,还被甩下了足足十年。
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代战斗机而已。
虽然在此之前,德军拥有性能足够先进的战斗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但是在中国的航空技术大爆发面前,德军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当德军猛然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难以在短期内追上的差距。
别的不说,随着WS-100在J-80上大规模使用,中德两国在军用打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上的差距就拉开了十多年。要到九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制造出在性能上与WS-100相当,但是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上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的基础技术,特别是材料技术上的初期投入过于薄弱,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当然,通过WS-100,中国也迅速确立了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领域的霸主地位。
要知道,在WS-100诞生三十年之后,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依然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够研制出性能与WS-100相当的发动机。其他国家要么从中国进口,要么就只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购买相关产品与技术。
此外,WS-100也不仅仅是军用发动机,其核心机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用来制造高函道比的军用运输机发动机,成为民航客机的主要动力,甚至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大功率燃气轮机。
当然,J-80的先进之处,并不仅仅是在航空发动机上。
依靠性能先进的发动机,J-80除了没有在气动布局上取巧之外,对重量的限制也相当宽松。结果机是,J-80成为了一架正常起飞重量高达二十四吨的重型战斗机,而且留下了足够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