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就是。这成为了一场阿拉伯世界对抗伊朗的战争。
显然,面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哪怕在前线战斗的只有伊拉克,伊朗也没有半点胜算。
问题是,这也绝非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在原则上保持中立。
不可否认,为巴列维提供了政治庇护的中国肯定不会支持伊朗,但是中国也没有理由支持阿拉伯国家。原因就是,除了埃及与约旦之外,其他阿拉伯国家都没有承认以色列,而阿拉伯国家在击败了伊朗之后。肯定会把矛头转向以色列,并且依靠在这场战争中积聚的军事力量对付以色列。如果中国明确支持阿拉伯国家,那就等于为接下来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以色列当局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一九八五年初,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访华,向刚刚当选总统的顾祝同提出,希望中国考虑到以色列的安全,在两伊战争中保持中立,至少得在表面上保持中立,即不直接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
显然,顾祝同答应了佩雷斯的请求。
问题是,有能力干预两伊战争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德意志第二帝国。
虽然在两伊战争初期,受巴尔干战争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宣称将保持中立,而且也较为严格的履行了中立政策,即不向交战方提供武器装备,但是到一九八六年,随着伊朗面对战败的威胁,与中国关系良好的阿拉伯国家将在海湾地区坐大,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以间接方式向伊朗提供武器装备。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介入,让这场原本应该在一九八六年结束的战争由延续了四年。
当然,中国也摆脱不了干系。
这就是,如果伊朗战败,中国也未必能够尝到甜头。
原因就是,如果伊朗被伊拉克击败,那么伊拉克将毫无悬念的成为海湾霸主,而中国与伊拉克的关系并不密切。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总统肯定不甘心仅仅是海湾霸主,也就必然会制造新的战争来提高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介于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关系,下一个遭到打击的很有可能是以色列。
正是如此,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通过第三方为伊朗提供急需的武器装备时,中国则加大了针对交战国的武器禁运,并且通过外交手段,让沙特等阿拉伯国家降低了对伊拉克的直接援助。
结果就是,这场战争在一九八六年底来了一次大逆转。当时,已经攻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