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跟随战略(2/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二百二十三章 跟随战略(2/4)

在敌国上空。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军事技术专家提出了一些非常超前的概念。

    比如,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以高能激光与粒子束武器为主的定向能武器,拦截还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敌国弹道导弹。

    显然,在构建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中,航天飞机是不可否缺的角色。

    按照当时提出的概念,配备定向能武器的卫星都十分庞大,需要通过多次发射、然后在轨道上组装。而这只有航天飞机能够办到。此外。定向能武器要消耗大量能源,卫星还需要进行在轨机动,因此需要为卫星补充燃料,而这仍然只有航天飞机才能办到。此外,如果需要对在轨卫星进行维修的话,同样得依靠航天飞机。

    说白了。航天飞机是中国构筑“外层空间防御系统”的基本运载工具。

    在航天飞机问世之后,之前很多的设想都不再是设想。至少一直采取跟随战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显然,来自中国的压力。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冷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在“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上花掉了上千亿帝国马克。

    与巨大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寥寥无几。

    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事实上,顾祝同当时提出的战略防御设想太过超前了,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且在估计花费的时候,中**方出现了严重偏差,即严重低估了防御系统的总投入。

    严格说来,这些都在顾祝同的预测之内。

    根据顾祝同的回忆录,在启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时候,他就已经认识到,这套能够为中国提供全面战略安全的防御系统,在二十年之后都未必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几项最为关键的技术,在半个世纪之后也未必能够取得突破,因此中国根本不可能在设定的十五年之内将其变成现实。

    正是如此,在除了个别的“面子工程”之外,中国投入到“星际大战”中的资金,大多用在了基础科研领域。

    不可否认,中国的投入十分巨大。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星际大战”正式下马的时候,中国在该项目上总共投入了近两千亿华元。

    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投入收到了显著的回报。

    比如,中国在“星际大战”中的“空天战斗机”项目,研制的不是

本章第2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