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载誉而归(3/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四十一章 载誉而归(3/4)

没有想到的是,德皇一直给他留着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位置,在他去远东任职期间只任命了一位副臣。

    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五日,冯承乾回到柏林,继续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

    虽然大清与日本的战争远在万里之外,但是造成的影响在欧洲都能感觉到,特别是黄海海战带来的启示。

    回来后不久,冯承乾就收到消息,费希尔受到英国皇家海军重用。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因为费希尔还不到五十五岁,在将星如云的英国皇家海军中根本排不上号,让他担任第一海务大臣,着实年轻了一些,但是冯承乾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大东沟海战,已经证明了费希尔的理论,即拥有速度优势的主力舰在海战中有主动权,能轻易压制速度较慢的对手。

    果真如此吗?

    冯承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即速度很重要,却不是唯一,只有性能均衡的战舰才能在海战中获得优势。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虽然日本联合舰队占尽优势,却没能击沉北洋舰队主力舰,反而多艘主力舰遭到重创。要不是北洋舰队素质低下,而且没有合理使用弹药,日本联合舰队被击败也不是不可能。

    在费希尔的坚持下,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快速战舰。

    冯承乾没有跟风,因为他知道,所谓的“快速战舰”很快就会被淘汰,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费金钱。

    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修改后的造舰计划。

    在他规划的帝国第一个五年造舰计划中,已有三艘开工,还有两艘将在一八九六年与一八九七年建造。虽然这两艘战舰的设计工作都已启动,其中代号“F”、即在一八九六年建造的那艘已经完成了设计,只等帝国政府拨款,但是冯承乾仍然决定推到重来,在一八九六年不建造主力舰,把两艘战舰的建造工作安排在一八九七年,而成为一级,即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案。

    德皇没有反对,俾斯麦也没有反对。

    此时的冯承乾,不再无依无靠。远东之行后,冯承乾在帝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但更得德皇期中,连俾斯麦都得礼让三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地区苦心经营数十年都没什么收获,当初连租借一个小小的金门岛都没办到,冯承乾只去了一年多就拿到了山东半岛。

    更重要的是,帝国的资本家更加看好冯承乾。

    通过与大清的军火贸易,以及在山东半岛上的势力扩张,帝国资本家在远东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本章第3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