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再接再厉(2/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二十五章 再接再厉(2/4)

算的时候,冯承乾利用“腓特烈大帝”号顺利开工的机会,提出再建造一艘主力舰。虽然俾斯麦表示反对,认为帝国没有必要急于扩充舰队规模,但是腓特烈三世对“腓特烈大帝”号的性能不太满意,认为有必要建造一艘性能更加先进、也更加强大的战舰。

    最终,在腓特烈三世的支持下,新战舰的建造工作确定了下来。

    帝国政府拨款一百二十万帝国马克,再由战争部凑款六十万帝国马克,在一八九零财年度建造一艘超级铁甲舰。

    为了表示支持,腓特烈三世把这艘战舰命名为“威廉大帝”号。

    也就是说,腓特烈三世用他父亲、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国皇帝的名字,为这艘还未问世的战舰命名。

    随后,威廉皇储自愿为该舰捐赠了十万帝国马克。

    皇帝亲自为战舰命名,皇储带头捐款,立即在帝国国内刮起了捐款风潮,短短一个月内帝国战争部就收到了一百四十万捐款。虽然只有少数来自平民百姓,但是自愿捐助的民众多达上百万。

    经费不成问题,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年底,冯承乾把提尔皮茨调了回来,让他负责战争部的日常行政事务,自己则去了威廉港造船厂。

    虽然只过了几个月,但是在设计“腓特烈大帝”号时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由克虏伯兵工厂开发的三百五十毫米巨炮进展顺利,只是这种火炮只有三十倍径,穿甲威力严重不足,冯承乾希望得到的是一种穿甲威力足够巨大的火炮,所以委托克虏伯兵工厂开发四十倍径的三百毫米舰炮。三联装炮塔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即便无法配备“腓特烈大帝”号,也肯定能配备“威廉大帝”号。

    让冯承乾有点意外的是,得到帝国战争部的经费支持后,曼斯钢铁厂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钢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几名年轻的技术专家想出了很多好点子,正在努力实现量产。

    只是,在设计“威廉大帝”号的时候,仍然有一道迈不过去的难关。

    这就是动力系统。

    虽然冯承乾为帝国工程师指明了方向,即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但是技术突破需要雄厚的积累,而帝国欠缺的就是积累。

    别说在设计阶段,即便三年之后,“威廉大帝”号建成时,帝国在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领域也没取得重大突破。要到十年后,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后,帝国才能制造出够用的蒸汽轮机。

    通过设计“腓特烈大帝”号,冯承

本章第2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