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帝国第一舰(3/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二十四章 帝国第一舰(3/4)

    当时,存在两套设计图纸,一套针对大清,一套针对帝国海军。

    腓特烈三世没有详细过问,只是让冯承乾看着办,别把事情搞砸就行了。这也难怪,腓特烈三世并不了解海军。

    以当时的指标来看,针对大清的设计方案更加先进,也更加合理。

    这四艘被李鸿章命名为“摄远”、“鸿远”、“抚远”与“吉远”号的四艘巨舰在建成时的基本数据稍有差别,以“摄远”号为准,标准排水量为一万零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二千四百吨,舰长一百二十八点五米、标准排水量时水线长度为一百一十九点二米,标准吃水七点四米、最大吃水七点七米,配备六门三百零五毫米(德国标准,如果按照英国标准就是三百毫米)三十倍径主炮、八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四门三十七毫米转管式机炮,三具鱼雷发射管,另载两艘鱼雷艇,炮塔的最大装甲厚度为三百毫米、侧舷为二百八十毫米、司令塔为三百二十毫米,配备八座锅炉、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最大功率九千八百马力,双轴双浆推进,最大航速十六节。

    论性能,这四艘巨舰在远东地区绝对是首屈一指,即便放眼全球,也非常先进。

    拿到设计书之后,李鸿章极为满意,立即就批准了建造订单,并且准许帝国外交部在青岛设立劳工招募处。

    “青岛”这个称呼也首次出现在了官方文件上。

    相对而言,冯承乾为帝国海军量身打造,后来由腓特烈三世命名为“腓特烈大帝”号的铁甲舰就没这么耀眼夺目了。

    按照冯承乾的要求,“腓特烈大帝”号在设计的时候,就以三联装三百毫米舰炮、或者是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结果,“腓特烈大帝”号的长度达到一百三十二米,吃水深度增加了零点二米,排水量增加了一千五百吨,锅炉减少到六座,推进系统输出功率仅有八千四百马力,战舰的最大航行速度仅有十二节。为了降低排水量,副炮减少到四门,其他武备也有所降低。

    在任何人看来,速度如此慢的战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这确实是问题。

    只是谁能想到,十多年后,在“摄远”等四舰相继成为历史之后,“腓特烈大帝”号不但还在服役,而且焕发第二春?

    十多年后,“腓特烈大帝”号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改装,换上了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提高到了二万四千马力,航速一下子提高到了二十四点五节,达到第一批战列巡洋舰的标准。在

本章第3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