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衰落的帝国(3/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二十章 衰落的帝国(3/4)

    在南京住了一个晚上,冯承乾谢绝了宴请,安稳睡了一觉。

    次日,队伍继续北上,于二十四日下午到达大清帝都北京。

    一路上,队伍走走停停,所见所闻给冯承乾留下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大清是一个极度封闭的国家。与欧洲列强相比,大清落后的不仅仅是工业等硬实力,还有民众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

    最让冯承乾印象深刻的,还是大清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侍从在称呼自己的时候,用的都是“奴才”。虽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德皇也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但是与大臣、将领、侍从、乃至平明百姓并无明显的隔阂,不但不称自己为“朕”,也不会让他人自称“奴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仅仅是帝国的皇帝,与臣民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而不是奴役臣民的奴隶主。帝国臣民也有类似的认识,即他们是生活在帝国治内的自由人,向帝国皇帝效忠,却不受皇帝奴役,在身份上并不低人一等。

    如果奴性深入到每一个国民的骨髓里面,这个国家将失去血性,也就无药可救了。

    有了这个认识,冯承乾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一场重大变革,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壮大。

    此外,冯承乾还有一个认识,即物极必反。

    当灾难与痛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变革的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必然演化成一场大革命。

    关键是,谁来主导与引领这场革命?

    冯承乾不希望是别人,因为他不希望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再走弯路。

    与内地的凋零相比,北京还算繁华,特别是宏伟的紫禁城,依然与冯承乾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只是此时的紫禁城是大清皇宫,寻常人等别说花几十元钱买张门票进去参观,连走近都不可能。

    冯承乾也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给他安排的住地离紫禁城远得很。

    当晚,李鸿章没有宴请冯承乾。听闻南边发生了大事,首辅通宵与其他大臣商讨应对措施。

    发生了什么事?

    冯承乾思前想后都不明白,在一八八九年初到底有什么大事。中法安南战争已经结束了四年,中日甲午战争要五年后才爆发。这一年应该是较为平静的,不会发生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难道是李鸿章故意摆架子?

    很有这种可能。

    冯承乾没多想,奔波了几天,他也想好好休息一下呢。



本章第3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