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俄联盟,迫使俾斯麦寻求新的盟国。
英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自然靠不上。
在欧洲大陆,除了德法俄,算得上强国的只有两个国家,即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此外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土耳其也勉强算得上强国。因为奥斯曼帝国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涉及利益太多,极易与英国发生冲突,所以俾斯麦把重点放在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比如俾斯麦去年就亲手促成英奥意缔结协议,约定在地中海、黑海、爱琴海与亚得里亚海沿岸与北非沿岸地区维持现状。
虽然德奥意同盟还没形成,但是已见雏形。
不管是十五年前,由德奥俄形成的“三皇同盟”,还是俄土战争之后联英牵俄,俾斯麦的所有政策都只有一个核心:竭尽全力防止在欧洲大陆上出现能对帝国构成威胁的军事强国或者是国家同盟。
必须承认,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埋下了祸根。
短期来看,帝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十多年的和平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德意志第二帝国崛起指日可待。长远来看,帝国必然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甚至会同时与多个强国为敌。
到此,问题又绕了回来。
只要皇帝、贵族、官员、资本家与普通公民不甘心帝国仅为二流国家,迟早有一天得向老牌帝国挑战。
回顾俾斯麦在过去十多年里推行的政策,不能否定宰相的功劳。
冯承乾不得不承认,在他熟知的历史中,葬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不是年老的宰相,而是昏庸的皇帝。
现在,腓特烈三世不再是“百日皇帝”,历史还会重演吗?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照样会在二十世纪初爆发,德意志第二帝国还会是战败国,并且因此亡国吗?
这些问题,让冯承乾非常头痛。
他了解俾斯麦、也了解威廉皇储,却不了解腓特烈三世。
只是,还有别的选择吗?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他的祖国遭受了上百年的耻辱,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并没公平对待所有参战国。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发生改变,那个东方古国的历史也会发生变化。
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冯承乾唯一的选择。
至少,做为新兴列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冯承乾的祖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