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心里很清楚,这场科举,不仅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更是一次对各方势力的考验。
苏曜已经明白无误的表示,下来新设机构,皆是科举及第者优先。
唯有通过科举,才能让家族子弟在未来的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维持家门的荣光与权势。
可这科举一旦真正实现了公平,寒门子弟必会大量涌入官场,势必会冲击世家的根基。
这些日子里,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担忧,他家的门槛都快被人踏破了。
故而,心中远没有表现上的这般轻松。
尤其是一想到自己下来的谋划,更是犹如刀尖上在跳舞一般,心神紧绷。
以至于,他都没有听到身后蔡邕的招呼。
如此恍惚的表现,让一直与他的共事的蔡邕看的略有心疼:
“杨公一心为公,为这科举费尽心思,实乃是我等之楷模。”
“如今一切就绪,考生们都已入场,您也可以稍稍安心,下来的交给那些属下们去办便是。”
杨彪强扯出一抹笑意,对蔡邕说道:
“伯喈所言极是,只是这科举关乎天下士子前程,更关乎我大汉未来走向,不到最后,我又哪里放得下心呢?”
杨彪的态度让蔡邕颇为钦佩,两人继续又闲聊几句,方才各忙正事而去。
科举考试,乃是文坛与国家之盛事,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虽然蔡邕受苏曜命负责全权筹办此盛事。
但其出身,以及大将军府祭酒的官职,显然不足以服众,他一个人也不可能负责,干得了所有事情。
故而,在其之上,杨彪贵为三公,声誉卓著,因此被百官推举为主考,专司主持考试、评定试卷等。
蔡邕则是副考官,除了同样协助杨彪主持考试和参与阅卷外,还要更多的负责现场实务,甚至还要兼顾监察主考官的任务。
而在他们这主副考官之下,更有同考官十八名,俱是久负盛名的饱学之士,他们负责初阅试卷,筛选出优秀答卷呈交主副考官。
此外,还有监试官、提调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等等等等,各司其职,共同确保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
要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整套流程的设计以及框架的搭建,这自然得益于苏曜系统百科中关于科举制的记录。
但是,唯有人员一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