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通俗的话说,叫:流动性不足。
白居易反映的问题,其实就是唐朝皇宫没有好办法“去库存”,然后就在权力加持下,用抢劫的方式去搞维持宫中体面生活的民生物资。
世间的事情,也就那么几种性质。
损己利人,这是父母才会做的事情。
利人利己,这是大家都追求的事情。
但是以上两点,常常在生命中可遇不可求。
更多的便是退一步的“损人小利,而予己大利。”
再差一些的便是损人不利己了,这种人便是脑子要去维修的,世间反而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盛唐转中唐这一段,其实单个人的善恶与作为,已经微不足道,更多是是大局,大势,逼迫得人不能不去铤而走险。
今日的更新稍晚就送到。
民间柴薪就不知道要怎么统计了,还有工坊的,冶炼的,数量更是不可计数。
所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朴素原则,只要缺货,涨价乃是必然。
3、强买的宫人,当然知道这形同抢劫,但是他们回去以后一定不会被惩罚,原因我后面慢慢说。
先感谢白大诗人为后世之人留下了这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现在就来分析这首诗里面的重要关键信息。
木炭使就是专门管公营私营木炭买卖的,以后随意砍伐,要入刑。
根据相关文献(我不展开说了)保守估计,长安官府,含皇宫内苑等,一年共消耗柴薪12万吨。朝廷有专门机构“钩盾署”,负责官方所需柴薪,但一年仅能供应3万吨不到。
也就是说,官府集中采办的柴薪远远不够数,柴薪缺口巨大,宫中及百官们,也只能向东西两市采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第一,卖炭翁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因为长安所需的柴薪数量爆表,堪称丧心病狂,各色人群,已经把长安周边的树已给砍秃了!已经没有树可以砍了!
这一条,不仅有食货志可以证明,而且从李隆基任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