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淡泊以明志就是延迟满足,宁静以致远就是长期主义(4/5)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2章 淡泊以明志就是延迟满足,宁静以致远就是长期主义(4/5)

浅的道理、还有别人的教训例子,来尽量还原这些道理,培养诸葛亮的同理心。

    再用科学种田、锻炼身体之类的办法,间接实现对品性的磨砺。



    诸葛瑾信中所说的这些道理,其实用后世的互联网大词来套,核心就是一个“延迟满足”,一个“长期主义”,

    只是诸葛瑾的措辞更接地气,而且借用了荀子的《劝学》和后来诸葛亮自己《诫子书》里的一些措辞,并且掰开揉碎了、说得更细更通俗。

    《诫子书》里的“淡泊以明志”,其实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里“延迟满足”的凝练。



    因为“聪慧绝顶之人,往往容易怠惰。正因他学大多数东西太容易取得进步,久而久之,遇到真难题,学了许久没看到进步,就会不耐烦。

    此时,以种田养性,或者练剑锻体修心,便能弥补不耐烦的问题。因为种田至少半年才能收获,再努力也无法揠苗助长。

    所以农夫往往比斗食小吏、日酬苦力更有恒心。小吏和苦力一天拿不到工钱,次日可能就不努力了,农夫却能为一年后的收获坚持努力”。



    ……

    诸葛亮看完大哥这番恳切的大道理后,果然深受震撼,久久回味不能自拔。

    



    而是揠苗助长导致诸葛亮知识进步太快、心性和毅力却跟不上,人格品质基础不牢。

    那就太遗憾了。

    



    实用之学固然紧要,但根基亦需牢固,心性亦需砥砺。贤弟得此书后,不可因急功近利钻研苦学,便偏废躬耕陇亩、练剑演武、强身修心、体察黎庶……”

    诸葛瑾开篇还稍微有点文绉绉,但随后就尽量用家常大白话,解释其中原因:

    



    而诸葛瑾穿越前就从小要背诵《诫子书》,也研究过祖宗治学心路历程的变化。从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晚年的诸葛亮吃过苦之后,其实也渐渐有了专注淡泊、不求广博、不求快速收获的品质。

    诸葛瑾深知这些品质,是需要一个人有过阅历、吃过苦、尝过“明明我努力了,但没用”的挫败感后,才能渐渐形成的。

    如今他要让二弟“一两年走完五六年的路”,最怕的不是教不好二弟具体的思辨方法、知识逻辑。



    “同理,锻体修心,也不容易直观看到进步,需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但正因锻体者习惯了出力后暂时看不到收益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比只读书者更

本章第4页/共5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