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依然是桑尼占据上风,他擅长和高中球员打交道,他和LBJ的关系2001年就已经开始。
事实证明他的独到眼光没有退化,“把公司全部的营销资源堆砌到一个明星球员身上”的策略也依然没有过时。
当科比穿着阿迪达斯的球鞋在总决赛上大杀四方时,德国品牌获得了最完美的营销机器。阿迪达斯一路青云直上,市场份额大幅上升,这让菲尔.奈特十分抓狂。
过去从没有任何球员在球鞋营销上赚到过那么多钱,这巨大的差异甚至让微笑刺客产生了对乔丹的嫉妒,也让他俩产生了一系列的恩怨故事。
桑尼.瓦卡罗的策略大获成功,他让这家原本给员工发工资都困难的公司席卷了整个球鞋市场,狂赚数十亿美元。
他决定和菲尔.奈特斗一斗。
于是这位被放逐的耐克教父加盟了当时在北美没有什么销售份额的阿迪达斯,靠着自家创办的ABCD训练营的巨大影响力,他在耐克之前发现了一个叫科比.布莱恩特的孩子,进行了继1984年后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豪赌。
他拿出阿迪达斯北美分部的所有签约预算,签下了这个连青春期都没过的小孩。
所以当桑尼.瓦卡罗在耐克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时,他和菲尔.奈特的分裂几乎是一个必然结果。
不过靠着在篮球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桑尼.瓦卡罗依然很吃得开。尽管身后不再有强大的耐克背书,但“桑尼.瓦卡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耐克都没有遇到过太多竞争,他们已经成为了运动球鞋行业的绝对统治力量。
这一切始于1984年,耐克招募人桑尼.瓦卡罗做出了一个摒弃行业常规的决定:我们得把公司全部的营销资源堆砌到一个明星球员身上。
所以,当匡威带着10万美元一年——与NBA其他顶级球星相差无几的报价找到刚刚准备进入职业篮坛的迈克尔.乔丹时,桑尼.瓦卡罗直接甩出一份五年250万美元的合同终结了一切悬念。
收藏方便阅读http://m.39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