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巨大发展(2/3)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四十四章 巨大发展(2/3)

车在上面飞驰,运输着海量的物资。

    此刻,李青松的目光终于望向了浩瀚太空。

    “现在的我,终于有资格发展航天科技了啊……”

    基础已经奠基完成,后续只需要不断迭代优化即可。

    又经过了后续一系列的工艺微调,最终,原来的那座生产铁壳芯片的芯片工厂迎来了一次全面的升级改造。

    再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掺杂、沉积、多层互联、分割、测试、封装等流程,一张较大的硅片,便被分割成了多个较小的单独芯片。

    很显然,通过这种方法,在硅片上制造出的电路,比之前使用手工焊接所填充的电路和晶体管,可以做到更小。

    于是单位面积内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便会更多。而晶体管数量多了,芯片的性能就会更强,运算速度更快,可以处理更多、更复杂的数据。

    它的面积缩小到了原来的20分之一,性能却提升了10倍!

    不仅如此,功耗、发热、可靠性等方面也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看着这枚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制程可以算达到了微米级的芯片,虽然相比起人类巅峰时代仍旧极为落后,李青松仍旧满是欣慰的笑了。

    整个基地集群,因为这一座研发基地,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上的有机体。

    洛神星上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快速发展着。

    转眼间又是半年时间过去,新的一批五万名克隆体诞生。于是,李青松终于可以勉强达成那种“任意时刻都有11万名克隆体在线”的局面,不必在克隆体需要休息的时候,放任自己的意识连接份额空置浪费了。

    此刻李青松所生产的第一代现代化芯片,每一枚小小的,面积仅有10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便可以集成一万个晶体管!

    而之前采取手工焊接方式制造的芯片,每一枚面积达到了200平方厘米的芯片仅仅只能集成一千个晶体管。

    二氧化硅层可以充当绝缘体,也可以当做后续工艺需要的掩膜来用。

    然后是下一步生产流程,一层光敏材料被涂抹到它上面,再经由紫外线照射,再经由化学品浸泡以及后续的蚀刻,细小的电路图形便出现在了硅片之上。

    所有的一切生产,都以供应研发基地的消耗为最终目标。研发基地的产出,反过来又会提升整座基地的生产力,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又能具备向研发基地供应更多物资的能力,于是研发基地便可以开启下一步的,资源消耗更大的研究,如

本章第2页/共3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