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对后勤网络的要求太高了。
必须要有电网,要有蓄电池。工作地点周边最多两百公里范围内就得有一个充电站。
它们根本远离不了基地。
这种模式,在之前没有外敌的情况下无所谓。反正基础设施自己能慢慢铺过去,也不担心会被破坏。
但怪鸟来袭,一下子就将这局限性暴露了出来。
就像现在,以蓄电池为动力的侦查车,最多只能远离基地200公里,再远就到不了了。
现阶段自己又造不了飞行器,这样一来,侦查洛神星全球就无法做到。
但内燃机就不一样了。
一辆质量在三吨的车子,仅需要八升液态甲烷和氧气,就能跑100公里。
洛神星直径约2350公里,绕洛神星一圈,不过7400公里不到,让车子带上600升燃料就能跑一圈了。
更何况,后续自己还得开发坦克、装甲车之类,战场环境上充电可没那么方便,但补充甲烷和氧气就方便多了,一辆甲烷罐车就能行。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让李青松做出了研发内燃机的决定。
内燃机的原理也很简单,无非就是甲烷和氧气在燃烧室燃烧,生成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再驱动曲轴做功即可。
以现在的技术,李青松做不到地球时代那么高效极限,但也没必要追求那么高,仍旧是那句话,能用就好。
于是数百名克隆体便投入到了这一项工作之中。
仍旧采取之前的模式,现在实验室里定制化的造一些零部件出来,组装出最原始的内燃机,尝试着让它们运转对外做功,再一点一点的优化结构,提升性能。
反正原理就在那里摆着,造原始的内燃机又没有难度。
后续的提升优化便是一个细活儿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的积累。
但仍旧没有关系。几百名全部掌握了此刻所有发动机技术的克隆体同时尝试几百种优化线路,一名克隆体有了发现立刻就同步到其余所有克隆体那里,再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研发,仅仅不到十天而已,第一台具备实用性的内燃机便已经完成。
这时候,另外几百名研发传动装置、车身结构、转向系统、刹车系统的克隆体也同步完成了自己的研发工作。
于是,这一台新研发出来的内燃机“心脏”,便安装到了车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