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整体科技基础,要单独发展生物科技,那几乎不可能做到。
“不过幸好,现阶段的我还不必通过整体科技的进展来提升生物科技。
深空号飞船那里有足够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还有基因编辑设备。有这些东西,在现阶段把我的基因优化一下,规划出具备更高质量大脑的克隆体的基因方案,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培养罐的技术水平再跟上来,真正培育出高质量克隆体就没有问题。
只是现阶段的我,造不出那么精密的培养罐啊。”
李青松微微有些头疼。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一台克隆体培养罐是用克隆牲畜的设施改造的,第二到五套,是用培育小型动物的攒出来的,再往后自己造的那些培养罐就更是简陋了。
要培育高质量克隆体,可就不能这么将就了。
“造不出也得造。接下来一段时间,优先攻关培养罐技术好了。”
他下定了决心。
李青松再次尝试连接后,发现自己的连接数上限果然已经到达。
算上意识所在的本体,自己最多只能连接21155名克隆体。
但这种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什么,李青松暂时还不知道。
不过现阶段至少可以确定不是电磁波。因为如果是电磁波的话,一些位于特殊区域,譬如地下的克隆体应该早就与自己断开联系了。
同时,自己的这种特殊能力似乎与自己的大脑“素质”密切相关。
“或许,大脑的质量越高,能同时控制的克隆体数量便越多?”
带着这种猜想,哪怕此刻连接数已经接近上限,李青松也没有停止克隆体的培育。
于是半年之后,最新一批2000名克隆体培育了出来。
如果工业体系完善的话,这么点人,也就只能承担起一个大工业门类下一个细分领域特定产品的生产要求。
比如汽车产业,这么点人,能将玻璃产业承担起来就不错了。
这还是得在高度自动化的前提之下。
就算全部都是自己的克隆体,使用的相同的基因编辑方案、相同的培养罐培育方案,但培育过程总归是会存在一点微小的差异,这便导致不同的克隆体之间也存在一点微小的差别。
有的克隆体的大脑可能更聪明一点,也即“质量”更高一点,具备更高一点的逻辑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