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入翰林,其父之功,半也。”
沈念的父亲是个秀才,本在县学教书,后为供沈念读书,成了一名药材商。
赚到钱后,疯狂砸钱,遍访名师,文章教习和书法教习请了不下五十个。
只为沈念能成材。
当时在杭州府搞得非常轰动。
吕调阳这番评价,其实还算中肯。
当下的沈念擅于应试文章和书法,但一入翰林院,则不如大多数人。
此番评价,显然是影响沈念仕途的。
有人私下甚至称呼他为:沈半士。
半士,即半个进士,另一半则在他父亲身上。
此等侮辱称号,令他甚是恼怒,但又无处发泄。
今年乃是六年一度的京察之年。
沈念若考绩不行,大概率会被外放,一旦被外放,再想回京师,那就是地狱难度了!
……
就在沈念意志消沉之时,一条消息让他重新振奋起来。
“内阁首辅张居正复置起居注,令翰林史官轮值兼之。”
起居注,类似替皇帝写的日记。
主要作为编撰帝王实录的素材库,早年废弃,而今又要恢复。
这玩意非常容易写。
特别是十三岁的少年皇帝朱翊钧还未亲政。
内容无外乎就是——
某月某日,上视朝;某月某日,上御经筵;某月某日,上御文华殿讲读之类的,外加抄录一些大臣的奏章内容。
至于后宫私生活,则由太监在《内起居注》上撰写。
此乃大美差!
若能撰写起居注,就意味着能经常待在皇帝眼前,意味着能在经筵日讲时说话。
一旦表现优异,便有机会担任经筵日讲官。
前途不可限量。
可惜,最后确定的轮值史官没有沈念。
他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内书堂教书。
即去教司礼监辖下内书堂十岁左右的小宦官读书。
对一般进士而言,内书堂教书也是个美差。
毕竟当下宦官势大。
若能再教出一个冯保来,那对以后的仕途定然大有裨益。
但在这些由庶吉士转为翰林院官员的眼里。
此乃状元郎卖豆腐——大材小用。
特别是当下。
朝廷扩大了经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