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当时却一点不觉得尴尬。他和父亲各拎一角,托起化肥袋子穿过一条条繁华的街巷。他们望着林立的高楼,用所谓外地人的紧张与好奇,打量这座城市。
后来,一切渐渐适应、渐渐融入,渐渐褪去被人嘲笑的老土幼稚,体会着这座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再后来,生活中有了彷徨和忧虑。于是在某个醒来的早晨,匆忙为未来做起规划,挣扎与忙碌占据了大部分时光。
“老公,故地重游有什么感觉?”周雪岑笑着说。
“很熟悉,呃……也很陌生。看看这些路人,学生模样、行色匆匆,曾经我们也跟他们一样吧。可如今,我们已经是过客了……”向北感慨。
都说“物是人非”,然而,人都已经变了,物是与不是,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向北看来,这里的一切都已经与他无关,当初那个被视为初恋的城市,已经与自己毫无关联,如果硬说有关系的话,可能也只是剩下回忆了。
三人走进母校大门,漫步在主干道旁的人行道上,两侧是齐腰粗的杨树,路的尽头,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式教学楼,它被同学们奉为学校的地标建筑。当年,向北和周雪岑就是看到录取通知书上这栋建筑的图片,开始了对大学生活的憧憬。
每到春季,道路两边的杨树吐露新芽,带着芬芳香气的杨絮漫天飞舞,形成一道美景。向北和周雪岑读书时经常骑着自行车经过这里,和煦的风夹杂着漫天的絮迎面扑来,温暖而浪漫。
“你还记着对面那家肯德基吗?”向北问。
“记得啊,没想到它居然还开着!八年了啊。”周雪岑表情惊讶。
“每个周末,咱们几乎都会去肯德基吃饭,休息。我还记得是二楼靠窗的位置。”
“是啊,你每次都是从网上下载那些优惠券,大大小小的粘贴在文档上,然后打印出来,再撕成一小片。为了省那几块钱,可真是不容易。”
“那当然,两顿就能省出一个汉堡来。”向北笑道。他清楚记得,那时候,大家在炎炎夏日里可以躲进肯德基,点上一杯可乐,吹着空调坐上一天;或者在避风塘里玩着三国杀到天亮。
那是一个简单的年纪,简单到即便是穿一件廉价牛仔裤、t恤衫,也丝毫不让青春的气息变得廉价;简单到开心时可以毫无顾忌地笑,伤心时可以放肆地哭,那是清澈的笑、清澈的哭,没有一丝杂质。
对于母校之行,诺一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