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英雄归来(3/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0章 英雄归来(3/4)

 ……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座九层高楼在河东市核心地带拔地而起,它就是北江晚报社的社址。在那个以平房和筒子楼为主的年代,这栋建筑算得上是河东市的标志性建筑。不过,随着后来一栋栋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北江晚报社显得越来越破旧、“不合群”。

    即便如此,北江晚报社的区位优势和它的影响力,还是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吸引力。大商圈、高档社区、核心单位相继落座这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体。

    去年,社长赵庆东将报社外墙重新装修,又让人在九层高的楼体上镶嵌了五个鎏金大字——北江晚报社,于是乎,无论人们走高架、逛商场,视线都躲不开这几个字。

    北江晚报社在核心地段给自己做了个长期免费广告。

    通常来讲,以省份或者城市命名的日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天然优势,晚报通常都是所在省或者城市的日报主办的,一般一个城市不允许办两张晚报,于是就诞生了都市报、晨报、时报等等,它们虽然分类不同,但其实内容上相差不多,就形成了竞争关系。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之间抢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北江晚报与其他报社之间也是如此,彼此既是同行兄弟又是竞争对手,关系很难说清楚。

    回到报社时,已到下班时间。按照以往的节奏,大楼里多数员工应该都已经去就餐或者下班回家。记者这种不需打卡的工种,消失得更快——这恐怕也是传统媒体日趋衰落时代中记者为数不多的“福利”了吧。

    向北的办公室是在大楼的五层,说是办公室,其实是一个两三百平方米的大平面,里面有百十个工位,文字、摄影等各个采访组的记者都囊括其中。

    副总编于崇明、陈露、曲长国三人的办公室则是在这一层的边上,都是独立的房间。

    北江新闻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的记者和编辑人员则是在大楼的三层。除此之外,还有营销、行政、后勤等人员分布在其他楼层,加起来有四五百号人。

    向北和罗方伊来到五楼大平面,果然空荡荡的,没什么人。

    “今天谁值班?连灯都不开。”大厅里黑乎乎的,向北顺手打开一排顶灯,“今天挺累的吧,先回家吧。”

    “好嘞,师父也早点回去。”

    两人收拾完,起身要走。

    忽然,不知从哪里涌出几十号人,大家鼓掌欢呼,朝他们走来。

    两人显然被这一阵势吓了一跳,不过就是几秒钟的时

本章第3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