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真的成了!
其实北平来的两个记者都知道,不管成不成,他们的这篇跟踪报道也绝对会爆。
但是成了,不止报道会爆,对企业和国家来说也是好事,他们要抓紧时间把报道写出来。
两人没等到春交会结束,就匆匆坐上回北平的火车,在火车上也顾不上休息,整理笔记,写文章。
下火车直奔报社,都顾不上回家洗漱。
“居然真成了?”
大多数人都是不看好李稻花的,包括报社的人,事实摆在那嘛,李稻花确实是个没有进过工厂,道听途说,也没有去过国外的人。
业内人士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她一个外行人指手画脚,谁都会觉得是笑话。
现在成了,反而让人难以理解。
董郁最近都在报纸上发文抨击李稻花,全方位,多领域的抨击。
从她的小说,到她的为人,包括李稻花之前写的《一个农村妇女的自白书》都让他翻出来抨击。
李稻花也没闲着,隔三差五的发一篇小短篇,有的是小笑话,不管什么形式,最终的结果就是骂董郁。
两人是吵的不可开交,梁宁都有些着急,这天天吵架,哪有功夫写小说啊,前段时间把《杜鹃创业记》给她后,就没见李稻花准备新作品。
《杜鹃创业记》也因为最近李稻花的下岗记褒贬不一,还天天骂架,被主编给扣下来,看情况再发表。
北平文艺虽然只设了主要负责人,但是平时图省事,他们还是会称呼为主编。
职工楼里的人可开心了,他们治不了李稻花,有人能治,就是这样,加大力度。
而且,有人吸引李稻花的视线,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她骂,骂了他,可就不能骂我了哦~
就在大家对这场骂战的忍耐性快到极限的时候,东风来了。
北平日报率先发力,刊登出一则报道,名为《下岗记对棉纺厂的改革启示》。
详细记录了孟和平他们拜访李稻花,到上课,以及川棉纺厂在春交会上的出色表现。
最后总结,李稻花在《李幺妹下岗记》中描述的棉纺厂改革方向是完全可实现,可复制的,甚至不是一条单一路线,因地制宜,举一反三,应该能成为更多工厂的改革参照。
接着就是北平晚报,不同的记者,相同的是川棉纺厂的成功。
走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