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感吧,那群坏学生总是把校园弄得乱糟糟的。”
“崇拜啊!他往那儿一站,所有人第一眼都看他!”
“挺同情的吧?小学那会儿他不这样,那家里忽然那样了,他肯定要变的呀。”
“我不知道,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
记者总结道:“总共6个受访对象,每个人对方星河的感觉都不尽相同,有崇拜,有羡慕,有畏惧,有维护。
在他们口中,方星河是一个同时具备了保护者形象和暴君面孔的特殊存在,是校园里最出风头最具人气的明星,也是一团难以接近的炽烈火焰。
而在笔者个人看来,他的形象要更为复杂,与我同时赶到的北青报记者小李,差一点因为莽撞而遭受一场巨大灾难……”
简简单单不到一分钟的冲突,在他的妙笔渲染下,如同好莱坞大片一般惊心动魄。
而他的结语更有意思——
“我们从方星河身上看到的是一个非常规的时代缩影,他的不幸人生就好像那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腐坏溃烂来得太早也太快,没有哪个孩子能够轻而易举的消化。
而与大部分人都不同,他选择了一种应激式的愤怒,将所有的外来伤害转化为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回应。
对任何人,对任何事。
这不是他的错,但他确确实实的正在将那些偏激且无益的东西辐射出去,利用他天生英俊的外形,利用他极具煽动性的文字,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造成强烈的侵染。
方星河并不是他笔下‘文明’的观察者,他早已深陷其中,我为他感到悲伤。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天才少年极尽灿烂的最后火光。”
文章写得很漂亮。
一面吃着方星河孤儿身份的不幸红利,一面看似中立客观的将方星河钉死在“中学秩序破坏者”的十字架上。
至于审判……那是读者的事情了。
当掏裆嘿嘿怪笑着扑过去后,小母鹰们尖叫着四散而逃:“妈呀!”
很好,世界终于清净了。
哥,我们够年龄了,真不想处一下?
一到岔路口,方星河马上撵她们回家。
一群豆芽菜,净想美事儿,一天天都不够跟她们操心的。
“……”
方星河发现自己真搞不定她们,逼不得已,只好放出王炸。
“掏裆,上!”
“娘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