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一心会的形象代言人(2/5)
底色 字色 字号

四十四 一心会的形象代言人(2/5)



    比如【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这里的书指的是《尚书》,武成是尚书中的《武成》篇章。

    讲的是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因为助战的人多,所以死的人也很多,死掉的人流出来的血太多,以至于舂米的木槌都漂了起来。

    而孟子表示自己不相信这些,认为以武王这样仁义的人去讨伐纣王这样不仁义的人,怎么至于死那么多人呢?

    以正义伐不义,不应该是敌军倒戈、我军大获全胜吗?

    意思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从单纯的历史角度来说,武王伐纣就是一场突击战,对于当时的军队、人民来说,字都不认识,啥都不了解,根本无所谓仁或者不仁,无非是谁的战术用得好,谁的激励给得多,谁的抚恤工作做得好。

    所以牧野之战死人多是可以理解的。

    孟子所说的则是典型的酸腐之言,唯心到了极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所表达的另一种精神是值得认可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把书从《尚书》改为代指全部书籍,从而表达出一种不盲从、有自我意志的意思,那就很美妙了。

    书里的东西不能全部相信,儒家经典也不能全部相信,你看,儒家著名门徒孟子都这样说了,你们又怎么能完全相信儒家经典呢?

    给我学会怀疑啊混蛋!

    所以袁树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魔改注解。

    【书,尚书也,武成,尚书篇章也,孟子言仁者无敌,武成所载有误,是以尚书不可尽信,尚书如此,余者书卷皆如此,尽信天下书,便是天下无书,观书,不可盲从于书。】

    孟子主要是表达一个仁者无敌的意思,把仁义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否认客观历史。

    而袁树则换了一个角度,主打一个不盲从,突出自我意志,要求读者学会自我探寻,保持自我意志。

    哎,我就这么说,意思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你能拿我怎么样?

    还有【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这是孟子夸赞虞舜的内容。

    整本《孟子》,孟子夸赞虞舜达一百多处,完全是把虞舜当作他心里仁政的典范来宣传,至于有没有这回

本章第2页/共5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