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评论界被以艺术为尊的人控制着,而且北电培养了中国影视人才的半壁江山,这些话说来不会有任何改变,反而会成为影视圈公敌,遭到无休止的攻击和抹黑。
就在这时,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站了起来。
从2004年开始,国内院线开始爆发性增长,各路热钱疯狂往电影圈里涌。到了2015年左右,影视明星和导演,组一个空壳公司,就能从资本市场轻松圈几个亿,但国产电影的质量一直被观众诟病,能好好讲故事的导演屈指可数。
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就是,电影培养机制出了问题。
作为国内唯一的电影学院,北电从1979年白景晟发表《丢掉戏剧的拐杖》开始,就一直反对戏剧性,反对好好讲故事,学习新浪潮,新现实主义,以欧洲艺术电影为尊。
作为制片人方致远见过不少北电毕业的年轻导演,很多人动不动就以艺术家自居,把大师挂在嘴上,想去国际电影节扬名立万,一提商业片就摇头。
这种蔑视商业片,以艺术为尊的理念,祸害中国电影几十年。
很多制片人在私底下吐槽过这个问题,但没有人敢说出。
他赶忙辩解道:“我不同意这部电影没有艺术追求,我们这部电影采用手持摄影,大量运用运动镜头,从而增强电影的临场感,这是之前的功夫片没有的,我觉得这就是艺术上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尝试。”
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在场师生的认可。
“管浒师兄,我对你的这个回答很不满意,艺术家应该是纯粹的,而你和《目中无人》就一点不纯粹!你在电影中确实尝试了一些新东西,但无法改变本质,《目中无人》就是一部追求感官刺激的低俗电影。”
结果就是北电学生没有讲故事能力,无法驾驭商业片。
直到2000年之后,北电才意识到类型片的重要性,才有老师研究类型片,但那些蔑视商业片的教授仍然占据着讲台,甚至是学校的主流,他们对商业片的蔑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电学生。
《活着》拍完后,张艺某在北电搞了一场内部放映。放映的时候反响很好,张艺某还挺开心。没想到放映结束,根本没人说好的。甚至有人打电话给编剧王斌,直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