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崩地动(3/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章 天崩地动(3/4)

邻居们争着把老孙拉进到院里,忙着请他上座,热情地倒上一杯水,关心地问寒问暖。

    这年头是计划经济,物资匮乏,干什么都要用票。

    而各种票中最重要的必然就是粮票,没有布票顶多穿两年旧衣服,但没有粮票那可就要挨饿了!

    城里人吃粮是定量供应的:市民最高定量 32斤,重体力劳动者 46斤,学生 30斤。

    还不都是大米白面,而是粗细粮有比例的。就是什么玉米、大豆、高粱之类的杂粮全都有。

    细粮很少,粗粮为主。定量和比例在粮本上写得清清楚楚,标粉、大米、小米、玉米面、红面、议价粮分得很细。

    一般家庭玉米面窝头、小米干饭通常是家里主食。想吃点大米白面还得等个节日啥的。

    甚至家里孩子多的,一般都会把细粮跟别人换成粗粮,那真是一年到头吃几回大米啊!

    像是城市户口的,每家都有一个粮本,是每月领粮票的凭证。

    粮店工作人员会根据粮本上人口的记载发给粮票,粮票又分省粮票、细粮票和粗粮票。

    那时的粮本和《城镇户口本》一样重要,是城镇市民的标志。

    市民如若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或生活,在迁移户口的同时,还要迁移一种特殊关系叫“粮食关系”。

    没有“粮食关系”等同没有饭吃。

    加上到外头坐车、住宿、办事,都需要地方或单位开介绍信,所以现在人员流动是很少的。

    大春一见这场面,顿时就开心了。

    发粮票这种大事,自己这种请家长的小事肯定就不重要了。少挨了一顿打啊!

    Ps:民安街=长安街,民安门=天安门

    一家三口慌忙跑到了院里,然后就听到左邻右舍也是一片慌乱叫喊,鸡飞狗跳的。

    像是隔壁大春他们的大杂院,前后三进,住了十几户人家,那真是哭爹喊娘乱成了一锅粥了。

    1975年冬的时候,安阳掀起一股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殷墟附近的小屯村决定将妇好墓所在位置的这一片台地平整掉搞农业发展。

    但是这片区域又处于文物保护范围内,所以考古队就跟当时的工作队商议先不要平整,钻探探查下地下情况后再作决定。办理好考古发掘的批文后,于 1976年开始发掘……

    因为在后世,京城能看到关于妇好墓的长短视频介绍,所以夏天倒是留意了一些。这是商朝的墓!

    地动

本章第3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