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依托,都需要藉助大风的力量才能飞行,没有了风力的帮助,也就不会有这些异于常人之表现。
鲲鹏万里,对常人来说已经是神乎其神的事情了,而对修道的人来说,却尚未进入最高的、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
虚空粉碎,则身无其身,也即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无物无我,在内无我,在外无物,内外皆空,这才是“真空”。
《性命圭旨》上有一首诗诀,算是恰如其分,诗曰:“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然……
到了虚空粉碎之境界,则无物无我,但,既然已经达到无我之境,那么自然也就无思无虑、无意无为、无声无臭、湛然而静、寂然不动。
那么,又何来“以证极则”?
有“极则”,而且需要去“证”,这些纯粹都是有思有虑的思维活动,那岂不是与“虚空粉碎”自相矛盾了?
甚至可以说,既然需要用文字来表述,那便是有为法了,就已经有了“色相”,不能称之为“虚空”。
对此,“三教先生”有解:
“岂其有则也,而必曰则者,何欤?岂其有证也,而必曰证者,何欤?极之一字,且不得而言矣。而曰则曰证,特借其言以发明之尔。”
便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此可以说,“以证极则”,乃是勉为其难,强解玄奥。
后“三教先生”之门徒,三一门初代弟子林贞明说得更明确:
“到此地位,非惟一法不立,且无法可说,而说亦不得矣。”
……
“!!!”
看完整部典籍,夏烨骤然睁眼,眼中精光大放,似有所悟!
收藏方便阅读http://m.39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