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年轻人,气太盛(1/5)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6章 年轻人,气太盛(1/5)

    “我身边的这位年轻人了不得,不仅是《垂帘听政》的编剧,也是我们内地最有名气的作家!”李翰祥特地介绍了林朝阳一句。

    但对于在场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林朝阳这个名字都是陌生的,大家并没有什么反响。

    只有电视机前面那些看过《梵高之死》的香江读者,才会在听到这个名字后露出惊讶的表情。

    得了金像奖最佳编剧,林朝阳面上波澜不惊,得奖他当然挺高兴,但金像奖的份量还不足以将他的情绪阈值调动起来。

    他站在话筒前简单的说了几句感谢的话,表现的风轻云淡。

    这个时候,主持人钟景辉突然问道:“林先生是内地的青年作家,才华过人,穿衣风格也很独特。大家都是穿西服,为什么你会穿中山装呢?”

    林朝阳听不懂粤语,他看了旁边的李翰祥一眼,李翰祥跟他耳语了两句。

    他听着李翰祥的翻译,眉头微蹙,他不清楚钟景辉是不是故意的,但这话显然是有点地域歧视的意思。

    李翰祥刚才在耳语的最后提醒现在是直播,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文人撕逼,从来都是不动声色的,林朝阳脸上挂着笑容。

    “今天在场那么多俊男靓女,穿着西装、礼服,更添光彩。

    我就不行了,长的不好看,中山装老气是老气了一点,但刚好配上了我的长相,要不然就是沐猴而冠了。

    钟先生的西装倒是颇为时尚,看起来很好看。”

    林朝阳笑容淡然,不见丝毫烟火气的说完这番话,台下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钟景辉的脸色却已经黑了下来。

    后世人们有种误解,认为香江的通用语言一直以来都是粤语,其实不然。

    香江在40年代后期迎来了大量内地移民,这些人带来更多不同的方言,丰富了香港人语言生活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国语的使用空间得到空前的发展。

    到60年代初,国语电影和歌曲的爆发更扩大了国语的使用场景。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67年Z派暴动让港英政府意识到问题,从此之后大力推动以粤语为中心的香江认同。

    这才有了七十年代以后,粤语歌曲的大发展,而国语也被香江人慢慢遗忘。

    钟景辉他们这代人几乎都可以听得懂国语,并且很多人都会说,他自然听得懂林朝阳的话,更听得懂林朝阳话里对他的讥讽。

    对方的话看似自嘲,实际上却是在骂他是只“沐

本章第1页/共5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