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德宁自知失言,立马闭上了嘴,转移话题道:“看这些读者的反应,《闯关东》这回的影响确实不是一般的大啊,只是透露了一点情节而已。”
王洁说道:“以我们作为编辑的专业角度来看,这部的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读者群体的这种强烈反响确实有些夸张了,我记得当年主编写的《青春之歌》也是风靡全国,但也没掀起这样的波澜来。”
“不一样的。那个时候说是风靡全国,但实际上受众还是少,识字率都没提上来呢。
这几年文学爱好者不管是数量还是热情都要远超那个时候,朝阳这部又是众望所归,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嚷嚷了两三个月。
现如今终于浮出水面,凭借着过人的质量没有让大家失望,这种情绪自然会更进一步。”刘恒理性的分析道。
王洁点点头,“说起来,现在的情形也不是一般作品能办到的。发表之前传的沸沸扬扬,读者们的期望已经被吊的那么高了。”
“是啊,只能说还是质量太过出众了。”
《燕京文学》编辑部内关于《闯关东》的讨论是如今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一个缩影。
同一时间的广州,大沙头旧楼内。
《花城》主编兼花城出版社总编辑李士非正与社长苏晨进行一场可能改变出版社命运的对话。
“这一步迈的太大了!”苏晨叹了口气,满脸惆怅之色。
李士非劝道:“老苏,这也是适应市场化经济的举措,现在有林朝阳这个开路先锋在,对我们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见苏晨沉默不语,他又接着劝说:“历来改革,常常是憋到不得不为的时候才壮士断腕,最后往往要经历切肤的痛苦。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在巅峰的时候进行改革呢?
这样做阻力当然很大,但阵痛也无疑是最小的。”
苏晨看着他,“既然是改革,有成功,就有失败,你想没想过失败会怎么样?”
李士非无所畏惧的说道:“还能怎么样?大不了我这个总编辑不干了!”
“你说的轻巧,单位呢?我们怎么跟上面交代,怎么跟下面交代?”
李士非摇了摇头,说道:“老苏,我觉得你把这件事想的太过严重了。版税制度,说到底是出版社与作家共担风险。你难道不清楚基础稿酬+印数稿酬模式的弊端吗?”
他说到这里,脸上现出几分郁闷之色,“不算《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