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迦笑道:“如果你的记忆没有走样变形,真像你所说的那样,你被人吃了,就算是死了一次了,你还记得当初轮回的事么?是怎样的经过,又重新受身的?”
那僧人摇头道:“菩萨尚有入胎之迷,隔yin之障,我哪还记得起来?”
刘迦站起身来,对他笑道:“不要把这些你不懂的观念硬装在你脑袋里面,你还嫌障碍不够深啊?”
见那僧人有些沮丧,他道:“你能看到的,能到听的,能感触到的,一切的一切……我们暂时把你对世界认知的能力大小,称之为量。这个量,是度量的意思,含盖的意思。你的量有多大,能认识的世界就有多大,包括对你自己的认识程度和深度。”
那僧人道:“你是说,我不了解的内容,在我的量之外?这个量由什么来决定的?”
刘迦道:“由心决定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量的内容是什么样子,世界也就是什么样子。这个心量包括了,你对世界的认知、定义、概念等等,还有你对你自己的认知、定义、概念等等。当你认为你是什么的时候,反之,那些你认定你不是什么的内容,就远离你了;当你认为你能知道什么的时候,反之,那些你认为你不能知道的内容,也就被你屏蔽了。”
说着他见那僧人眼中有异光闪过,似乎有所悟入,他笑道:“凡夫喜欢给自己定义优点和缺点,擅长什么或不擅长什么,修行者喜欢给自己定义级别和能力。这些定义本身就是障碍,就是自我约束的框架。想想看,当你认定什么是你的优点时,除此之外的范围内容,就无法成为你的优点了,因为你已经把你的优点局限在了你认定的某某特点上了。修行者一样,所有观念,所有的认定,也同时都是对此认定外的否定和障碍,这种否定就是局限,就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那僧人默然片刻,道:“你是说,我首先需要放下我是什么,放下我能怎么样之类的观念,也就是放下我对我自己的所有定义?可如果放下这些认知,我就什么也不是了,我还找你干嘛?我来找你,就是想通过你,知道我是谁。如果我谁也不是,这个身体是谁的?是谁在说话?是谁坐在这里?就算像佛门常说的解脱,若没有一个主体是谁的观念,又是谁在解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