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李燕几个,就是村民们,也都是满满的兴奋。
这年景,交了公粮,分到手里的东西本就没多少,这些可都是能救命的东西啊,本来她们还猜着,都不下雨,山上能好到哪儿去,谁知道这些树这么厉害,愣是干巴巴的活下来还结果了。
“来来来,都听我说啊,和往常一样,男的负责弄下来,女的在下面负责捡。
老规矩,回去后,每家只需要交几斤到村里,分给村里的几个老人,其余的都是自己的。
比大家伙平时活动的地方要往里不少,但是距离简单进的深山还是挺远的,跟上次挖野山药也不是一个方向,这个梗偏向东北方向。
一路上村民们也没闲着,看见能吃的能用的,也是直接就收。
偶尔能见到几株野果子,时不时也有掉落或者大风刮断的树枝,也都好好的掰断整理出来,放到背篓里,这都是冬天的烧柴,多了少了,大了小了的,没有人嫌弃。
简单也没有特立独行,捡到的直接扔进背篓,放不下了就往基地里偷渡,反正这东西占地方,谁也看不出来。
等到了地方的时候,几乎没有空手的,大家手里多多少少都有点收获了。
刘卫民带人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脸上也带上了笑容,没想到啊没想到,下面那么旱,这山货的收成居然也不错,这下乡亲们有福了,这个冬天能熬过去了。
李燕在家倒是做过饭,但是对自己信心不足,一问林招娣会,她赶紧就把位置让了出来,自己在一边烧火打下手。
三个人也算是奢侈一回,这些天都是喝粥,这次是纯纯的干粮,一点都没有掺杂别的东西的,虽然有点粗糙,但是这可是难得的干粮,干的,粮食。
早上出发前,就听了简单的,几个人都吃的饱饱的。
几个知青也捡的不亦乐乎,
“原来山上的东西是真多啊,这还没到地方呢,我都捡了这么多柴火了。”
男的主要任务是上树,把东西打下来,女的装袋子,装筐,最后男的再把大件的背下去,女的拎着小件的,基本都是这个流程。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这次要上山,昨晚开完会就回去,三个人就商量着,要带着,就只能蒸干粮。
陈建国肯定是不会的,他负责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