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本是应该庆祝春节,汴京城内外却都被一片兵凶战乱的氛围包围了。前军先锋顺利出城后,柴宗训下旨,今年的上元节正常举行,宫中也可举办宴会,算是稍微缓解了几分紧张的局势。
后军由韩通统领,向西渡过黄河后,绕开沁州,一路向太原挺进。
“检校,这些由您带领我们一样能做的!陛下尚且年幼,怎知明日不会为他人谗言所惑,拿我等性命开刀?”
“如今朝中几位顾命大臣皆是当世名臣,军中虽有部分将领相信我,但大部分还是当年跟随太祖、世宗打天下的人。再者陛下虽年幼,可我总觉得他能看透很多事情,每每我有别的想法之时,陛下就会适时出来敲打我,如此一来,胜算并不高。”
“臣等遵旨。”
“陛下,臣建议着令三人速领兵马出征,不必再迂回至汴京,可节省时日。”范质兼枢密院事,知道此时谁掌握了时间,谁就有可能赢得胜利。
“守信,此次我向陛下举荐你,一来是想让你建功立业,二也是想让咱们能有人在北伐中分一杯羹。陛下少年英才,他日必会成为明君,咱们这些武将要开始为自己做打算了。”赵匡胤心中那颗代周而立的心,从柴宗训登基之日起,经历了一个过山峰似的转变,现在虽还尚存一丝想法,但更多的是想安稳度日。
“检校,军中不乏唯你马首是瞻的将领,如今还不到为日后打算的时候。”
“前几日陛下与我说了一番话,言语之中尽是想要继承先帝世宗遗志,一统南北。陛下更是指着远方说,大周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策马奔腾的地方。如果陛下容不下武将,那自然另说,可如今陛下有吞吐天下之心,怎么能少得了我们?”
早朝后,石守信是最先收到柴宗训旨意的人,他马不停蹄地来到赵府求见赵匡胤,知道是他推荐自己任此次出征的先锋,更是感激不尽。
“检校,举荐之恩,我无以为报,日后若有差遣,我定当遵命。”在石守信眼里,赵匡胤是自己的结义兄弟,本就应该两肋插刀。
正月初四一早,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军情速报出现在了柴宗训的桌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