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自己呢,现在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万一投稿不通过呢?
总要有个备选方案才行吧。
姜玉楼皱着眉头,将心里能暂时赚点钱应急的想法一一写在了本子上。
这些想法,都是有可行性案例的。
有些呢,是他和别人闲谈时聊起来的,有些呢,是他在后世新闻里看到过的。
想了半个晚上后,写了好几张纸后,他才沉沉地睡了下去。
至于姜玉楼的父母和哥哥,也很担心他的这种情况。
孩子变乖了,不再好高骛远了,本来是好事情。但是转变太大,他们又有些担心。
接下来小半个月,姜玉楼的生活突然变得更加规律。
早晨上学的时候用来看从图书馆借的小说,中午放学后,他准时回家干农活,之后就会抽空找村里的老人打听关于李芳桂的故事。
姜玉楼嘴巴甜,有礼貌,加上是读书人,村里的老人乐得掏空肚子,将里面的存货都说给他听。
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会将今天的收获一一誊写在另一个本子上。然后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大纲,简单地列出一个故事线,将可以用到的故事填充到故事线中。
姜玉楼的这种变化很明显,学校关系好的同学,以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注意到了。
和他关系好的同学们则觉得姜玉楼变得沉默了许多,每天上学都是心不在焉的,好几次班长点名,他都没有应声,搞得班长很没有面子。
这样写下来,肯定是失败的。
除了笔力不足外,素材不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将陈中实的原文一字不落地写下来?
每当姜玉楼听到新的故事,不管有没有用,他都会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地将故事记录下来。
等到天黑了下来,他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到家,囫囵吞枣般地吃点东西,然后将自己关在房子里。
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学校和县里的图书馆借些小说来看。
为的还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也算是紧跟时代了。
怎么说呢,太干巴了。
情节毫无波澜,人物形象也不鲜明,他自己都觉得读起来很乏味。
不过还好,村里的老人多,只要他肯问,老人家们还是愿意将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