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时,李芳桂由于影响太大,不符合清朝的统治思想,被清廷通缉,继而被气死。
其人的一生堪称传奇,但是在外界并不为人所熟知,很有改编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国内有一位大作家也从李芳桂的事迹中摘选了一段,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还因此获了奖。
那位大作家叫陈中实,那篇获奖的短篇小说当年刊登在《人民文学》,小说的名字叫《李十三推磨》,这篇小说当年更是荣获“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而且,写这篇小说的时候,陈中实的《白鹿原》已经出版,可以说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期,笔力毋庸置疑。
这篇小说他曾经看过,内容虽然记不太全,但是大致内容还是知道的。
如果以李芳桂的故事为蓝本,确实很适合练手。
想到这里,姜玉楼找出一本没有写过字的本子,在封面上写了《李十三推磨》五个大字。
“那就好,快上来吧。”马孝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不爽道:“这天气,烦死个人。”
将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抱在怀里后,姜玉楼坐上了马孝的自行车。
姜玉楼耸耸肩,神色镇定地道:“都是同学,我那桌又刚好没人,我还能赶人家走不成?”
马孝这才正色道:“没那个心思就好,那个女同学家庭背景太差了,你俩在一起,会连累你的。咱们毕业就是高中文凭,最差都能在县里找到工作,以后就是城里人了。唐月雯呢?她背景有问题,除了村里,哪里会要她。好不容易能离开农村,可千万不要走错了路。”
姜玉楼有些意外的看着他,“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
也就是好兄弟,旁的人他才不会说嘞。
姜玉楼了然,果然,马孝他爸不简单。看问题看得清,怪不得在农村都能打拼出那么大一份家业,心里不是完全认同,却依旧感激地说道:
“我知道了,你放心,我和她就是简单的同学关系。”
学校离他家并不近,差不多有四五十里的路。要是靠走的,以现在的路况,到家都要到晚上了。
不过幸好有马孝在。
“叮铃,叮铃!”
这些心思,不像一个十七八的年轻人能想得到的。
“是我爸告诉我的。”马孝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