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秋晚图》,又不是必须有房子和人物才有秋意,眼前这幅画,不是同样秋意十足吗?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最简单的就是等何仁的鉴宝眼升到高级,到时候就会有各种来历和佐证,有的放矢地去找,应该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
复杂一点的办法就需要等了,等何仁的名气和声望越来越高,认识的专家越来越多,何仁的猜测得到的支持也就越来越多……
倒不是小圈子的游戏,而是这幅画确实符合荆浩的风格和技法,黄公望的题跋也没问题,何仁的猜测也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这首诗是苏轼为宋初著名画家惠崇的《春江晚意图》所作,而《春江晚意图》就是由《春江鸭戏图》和《春江飞雁图》两幅画组成的。
不过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何仁也只是猜测,他无法确定真假,也就没办法说服别人。
古代很多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画面,而是只有一个主题。虽然也会提前构图,但也有画着画着,就把之前的构图全部推翻的情况出现。
尤其是荆浩这种连吴道子都不太看得上的大师,作画的时候,随性一下,把原本想要画房子的地方,画上两棵树,把原本想要画个人物的地方,换成一块奇石……这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原来构想中的画怎么办?
收藏方便下次阅读http://m.39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