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各怀鬼胎的双方(2/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四章 各怀鬼胎的双方(2/4)

殖民地不要了?

    英国的摊子铺得太开,力量过于分散,这在某些局部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因为北美大陆的战争过于激烈,以至于英国的财政开始出现问题,其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群反对传统殖民主义的社会思潮。

    公司方面对赵学宁无可奈何,只能选择外交方案,尽可能妥善的处理好与兰芳的关系,并且发挥英国佬搅屎棍的传统优势,看看能不能让赵学宁和巴达维亚彻底决裂——比如利用一下四十年前的红溪惨案。

    当年,一万多名华人被尼德兰人在巴达维亚杀死,而赵学宁作为华人,理应对这件事情心存芥蒂,哪怕他的妻子是尼德兰人,恐怕也不会成为他放弃追责这件事情的缘由。

    而且英国人有理由认为这件事情会成为赵学宁与尼德兰方面决裂的导火索。

    当年反攻巴达维亚的时候,赵学宁就下令在当年惨案发生地发掘华人尸骨,并重新安葬,又把一批给他造成损失的尼德兰人战俘就地处决。

    虽然之后他没有更多的行动,但是伦敦方面认为,赵学宁这样的行为显然证明他对此事心存芥蒂。

    只要给他一些刺激,说不定就能促使赵学宁对尼德兰人展开更加坚决的报复行为——比如把巴达维亚彻底夷平之类的。

    这一日,柯恩利和马雷克显然是各怀鬼胎的,他们双方在这一时期都无法奈何赵学宁,被迫选择采用怀柔攻势,寄希望于赵学宁的个人意志,达成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为此,他们将在这一日与对方在外交战场上展开激烈而又充分的博弈,尽全力以达成他们的目标,使得对方走向崩溃。



    而在当前这个局面下,如果香料海域的新晋霸主赵学宁始终站在尼德兰的角度上看待欧洲问题,无论他们双方之间的协定能否得到赵学宁的贯彻落实,这都将是悬在伦敦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兰芳共和国的崛起已经在伦敦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热门话题,在“中国热”于欧洲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这个由华人建立起来的海洋国度的强势无疑让伦敦感到非常的担忧。

    



    伦敦方面不止一次的选择向东方海域派遣更多的战船打击赵学宁,但是收效甚微,在双方距离过于遥远的情况下,伦敦的付出与收获实在是不成正比。

    赵学宁被击沉一艘船,很快就能得到补充,而他们被击沉一艘船,补充的效率只有赵学宁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更加吊诡的是,赵学宁越打越

本章第2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